蘇聯詩人。生於莫斯科一科學工作者傢庭。1957年在莫斯科建築學院畢業。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1960年出版瞭兩本詩集《東拼西湊》《拋物線》,由於創作手法獨樹一幟而引起文藝界的不同凡響。《長詩〈三角梨〉裏的三十首抒情離題詩》(1962)主要表現詩人訪美的感受,明顯受到西方現代派詩歌影響,被評論界視為蘇聯“第四代”作傢形式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此後的詩集有《朗儒莫》(1963)、《反反世界》(1964)、《奧札》(1965)、《阿希爾的心》(1966)、《聲音的影子》(1970)、《把鳥兒放走!》(1972)、《大提琴似的柞樹葉子》(1975)、《鏤花巧手》(1977,獲1978年蘇聯國傢獎金)等。在詩歌創作上過分追求音響,內容怪誕,許多詩晦澀難懂,充滿復雜、奇特的聯想和抽象的比喻。除詩歌外,他還寫瞭一些散文作品。1982年發表的《O》帶有自傳性質,把敘事完全建築在由“O”(代表各種圓形和帶有字母“O”的詞所表示的人和物等)所引起的聯想上,通過這種奇特的意識活動來表述他本人的生平與創作,回憶他與國內外許多藝術傢的交往。1991年發表中篇小說《連歌》,副標題為《十字和零的生活紀事》,使用的也是類似上述的手法。蘇聯解體後發表瞭一首題為《俄羅斯復活瞭》(1993)的“祈禱用的無節奏十四行詩”,在詩歌形式方面繼續進行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