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黑人女小說傢、詩人。生於佐治亞州伊頓的一個貧苦的棉農傢庭。1965年畢業於薩拉·勞倫斯學院,曾執教於威斯利女子學院、耶魯大學等。20世紀60年代起投身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和女權運動,曾任女權主義刊物《女士》雜誌的編輯。她的文學創作——無論是詩歌還是小說——都體現出她對黑人、對女人命運的思考。第一部詩集《一度》(1968)記錄瞭她從事民權活動的經歷以及她回到非洲的旅行。相比之下,她的小說更受批評界的註意。從第一部小說《格格蘭奇·考普蘭的第三次生命》(1970)到《梅瑞迪恩》(1976)和《紫色》(1982),她始終如一地關註著種族主義對黑人男性的影響,歌頌黑人女性面對重壓而表現出的能屈能伸的韌性。其中《紫色》最著名。小說采用瞭書信體形式,敘述瞭一對黑人姐妹分別在美國南方和在非洲大陸的生活。姐姐為使妹妹免遭不幸,犧牲自己的幸福,嫁給一個惡棍,以幫助妹妹出走。姐姐後來在其他黑人女性的幫助下勇敢地走向瞭獨立自尊的生活道路。小說以不同的語言特點再現瞭黑人婦女對於神性、個人身份以及對於性等諸多方面的認識和復雜情感,深得讀者和評論界的好評,獲得1983年的普利策小說獎、全國圖書獎和全國書評傢協會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