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傳統撥奏弦鳴樂器的一種。“維納”一詞為梵文原名的音譯,最初指古代吠陀宗教儀式上使用的弓形豎琴。現代維納由 7世紀左右的一種圓桿琴演變而來,後來受伊斯蘭樂器的影響,約15世紀初定型。基本分兩類:①南維納流行於南印度,琴體通常是半球形,用葫蘆製作或以整木挖成。琴頭向下彎曲,有精美雕飾。靠琴頸下方裝有一個小葫蘆,用以加強共鳴。指板較寬,一般張金屬弦7根:4根旋律弦,3根開放弦,在指指板右側,發固定音作伴奏。指板上有可移動的金屬品19~24個,可奏出兩個八度中的所有半音。定弦多種,常用的是:c2g1c1c1、g、c、G,音域達3個八度。②北維納流行於北印度,通常稱作比恩。琴頭不彎曲,沒有雕飾。琴體是固定於木制空心琴桿兩端的兩個大小相同的葫蘆。一般張金屬弦 7根。指板上約有19個可移動的凸起較高的金屬品,按弦時張力變化大。演奏技巧要求較高,屬於專業演奏傢用的樂器。常用定弦為c2c1、f、c、G、E、c。

  維納演奏時席地而坐,將琴斜抱在胸前,上端葫蘆由左肩支承,下端葫蘆或琴身放在右膝或地上,也可將維納平放於地上,左手按弦,右手彈撥,音色清脆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