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典。全名為《維摩詰所說經》,又稱《不可思議解脫經》《維摩詰經》。通行本由後秦鳩摩羅什譯出,3卷14品。經中說吠舍離城中有居士維摩詰,與文殊師利等人共論佛法,宣揚“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其目的在於“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批判小乘佛教徒拘泥於佛所說法的表面或片面,肯定瞭菩薩道的修行完全可以不離世間行為,因此,雖然“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常遠離五欲污泥”。經中贊嘆般若性空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宣揚佛教的認識論和語言觀。它主張真正對佛法的理解是無法形諸言詞的,得出結論應該“無言無說”和“無有文字語言”。它認為真正達到至聖境界也就是泯除一切分別,沒有是非與善惡。這樣的不二法門,連帝釋天也深為感嘆:我佛和文殊師利雖聞百千經典,卻未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此經屬於大乘佛教初期作品,約成於1~2世紀。它譯出後,在漢地極受重視,被認為是居士佛教的理論依據。僧肇在《維摩詰所說經註序》中說:“此經所明,統萬行則以權智為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為根,濟蒙惑則以慈悲為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為門。”所謂“不可思議”,指的就是這種泯除分別的立場和功夫。

維摩詰像

  除鳩摩羅什譯本外,還有6種譯本:①東漢嚴佛調譯《古維摩詰經》2卷。②三國吳支謙譯《維摩詰經》2卷,今存。③西晉竺叔蘭譯 《異毗摩羅詰經》3卷,《大智度論》曾引其名。④西晉竺法護譯《維摩詰所說法門經》1卷。⑤東晉於闐人祗多蜜譯《維摩詰經》4卷。⑥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6卷,今存。另有東晉支敏度的《合維摩詰經》5卷,雜糅已有3個譯本而成。

  此經疏本甚多,主要有:東晉僧肇的《維摩詰所說經註》10卷;隋慧遠的《維摩經義記》8卷,智骳《維摩經玄疏》6卷、《維摩經義疏》28卷,吉藏的《維摩經玄論》8卷、《維摩經義疏》6卷;唐湛然《維摩經略疏》10卷、窺基《說無垢稱經贊》6卷。此經在日本多有疏釋,聖德太子撰有《維摩經義疏》

  此外,在敦煌發現有唐代講經文作品,演繹《維摩經》故事,語言生動,想象豐富,反映唐代俗講藝術的繁盛及所達到的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