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學傢和藥學傢。生於江蘇無錫,卒於北京。1935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1936年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研究生院深造,1940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1941年任北平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後任北京醫學院教授和藥物研究所所長,中國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和《化學通報》主編。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早期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從事天然有機化合物的提取和結構分析。研究究瞭中藥土大黃、丹參、益母草、射幹等的成分,取得瞭有價值的成果。1949年後,主要從事雜環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的研究。他是中國核酸化學研究的創始人之一。1961年建立核酸化學研究室,系統地研究嘧啶、嘌呤類堿基,糖類及相應的核苷和核苷酸的合成。1964年發現含羥基雜環化合物經對甲苯磺酰化反應可以引進一個極易起置換反應的基團,為合成不同取代的雜環化合物開辟瞭一條新途徑。1970年根據中醫扶正祛邪的理論研究抗腫瘤藥物,提出增強免疫系統的活力和增強體內激素及酶系統的調節作用,作為“扶正”的途徑。在環狀核苷酸的研究中,解決瞭合成方法及生產路線問題;發現某些環核苷酸的衍生物能較強地抑制DNA和RNA的合成,但並不殺傷細胞,為尋找更有效的抗癌藥物找出瞭一條新路。王序提出研究中藥必須與中醫的辨證施治結合起來。他還提出用酶和受體作為尋找中藥活性成分的工具,這是整理中草藥的新途徑。主編《有機化學》(1962),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