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橋式電路的電測量儀器。最簡單的電橋(見圖)包括由4條支路(又稱橋臂)形成的閉封回路(即橋體)和輔助設備。

後者主要有電源和檢測儀錶。各支路由電參數元件組成,它們的4個連接點A、B、C、D稱做頂點。電源接在兩個相對頂點間,檢測儀錶接在另兩個相對頂點間。橋式測量電路於1833年首先由S..H.克裡斯蒂發明。當時電橋一詞系指連接兩個相對頂點的支路,特別是圖中的檢測儀表支路,如同在相對頂點間架設的一座小橋。後來,電橋這一名詞被用來泛指整個線路。復雜的電橋還包括更多數量的橋臂。

  電橋有兩種工作方式。①平衡方式:檢測儀表支路兩端的電位差為零,且該支路中的電流為零。因而檢測儀表又稱指零儀表。如以被測元件為一個橋臂,而其他各臂由標準元件組成,則當電路平衡時,可讀出或計算出被測參數的量值。工作在平衡方式的電橋,其特點之一是測量結果不受電源電壓高低和變化的影響。這種工作方式多用於對測量準確度要求較高的情況。②不平衡方式:檢測儀表支路兩端的電位差不為零,該支路中有電流通過。檢測儀表的指示數是被測參數變化的函數。這種工作方式多用於非電量的電測量和生產過程的檢測中。

  電橋主要用於測量電路元件(如直流電阻、交流電感、電容、電阻等)的量值、變化量,也用於測量轉換為電參數的非電量。最早出現的電橋是測電阻用的直流電橋,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惠斯通電橋。隨後,為測交流元件的參數等,發展出種類繁多、用途各異的經典交流電橋。到20世紀50年代前後,這些電橋的大多數被淘汰,隨之出現瞭一些新型電橋,例如高準確度的感應耦合比例臂電橋,它是由計算電容器的需要而不斷發展和完善起來的。50年代以後,半導體技術和微計算機的迅速發展,電子器件和數字技術被大量引入測量儀表領域,又出現瞭有源電橋、數字電橋和智能化電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