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信號或消息所包含的內容,用來消除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不確定性。英文 information(資訊)一詞來源於拉丁文informatio,原意是解釋、陳述。人類自誕生以來就在利用資訊。資訊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之中。資訊的概念是人類社會實踐的深刻概括,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近半個世紀以來,許多科學傢和哲學傢都在探討資訊的本質和定義。1948年資訊理論的創始人C.E.香農在研究廣義通信系統理論時把資訊定義為信源的不定度。這就是說,對信宿宿(接受信息的系統)而言,未收到消息前不知道信源(產生信息的系統)發出什麼信息,這裡消息是信息的載體。隻有在收到消息後才能消除信源的不定度。如果沒有幹擾,信宿得到的信息量與信源的不定度相等。這個定義是建立在信源產生的消息具有隨機性(等概率性)的假定上,稱為概率信息,屬於統計信息的范疇。由於它不涉及語義和語用,所以是一種語法信息,又稱客觀信息。1950年控制論的創始人N.維納認為,信息是人們在適應客觀世界,並使這種適應被客觀世界感受的過程中與客觀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這裡交換的仍是消息或信號。1964年卡納普提出語義信息。語義不僅與所用的語法和語句結構有關,而且與信宿對於所用符號的主觀感知有關。所以語義信息是一種主觀信息。因為很難定量,所以又是定性信息。1968年提出語用信息,又稱有效信息,也是一種主觀信息。它強調信息的效用和價值,包括心理因素、個性因素和環境因素,是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信息。80年代哲學傢們又提出廣義信息,認為信息總是直接或間接描述客觀世界的,可把信息作為與物質並列的范疇納入哲學體系。信息是物質和能量的時空分佈的不均勻度。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表征,是事物發出的信號、消息等所包含的內容,是表征事物的運動狀態、事物之間的差異或相互關系的一種普遍形式。信息是自然界普遍聯系、相互作用的一種形式。廣義信息量可定義為觀察者對於所觀察的事物的運動狀態的肯定性的增加量。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客觀的,而觀察者從中實際得到的信息與觀察者的主觀背景有關。自從1948年香農發表信息論的奠基性著作《通信的數學理論》以來,許多人從不同的角度引入信息的概念,從不同的側面表達信息的本質。因此信息一詞往往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含義。在控制、通信和計算機科學等領域內信息是信號和數據的同義詞。在情報檢索、新聞傳播和經濟管理等領域內,信息是消息和情報的同義詞。在科學、文化、教育等領域內,信息是新知識的同義詞。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正廣泛流行著借用信息一詞來表達不同的概念。

  一句話、一段文字和一幅圖像稱為一份消息,它們所包含的內容稱為信息,消息是信息的載體。信息利用載體從一個系統傳遞到另一個系統就叫做通信。此時,必須先把要傳遞的信息加在載體上,即通過編碼把它變換成便於傳遞的形式,到達目的地後再把信息從載體上卸下來,即通過譯碼變換成編碼前的形式。編碼最初是指把文字變換成由點、劃和間隔空位組成的電碼(如莫爾斯碼),後來把編碼的概念加以推廣,用語言文字表達一定的內容,把一種形式的信號變換成另一種形式的信號,都叫做編碼。依靠編碼可以從消息中提取信息。認識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獲得信息的過程。如把認識的對象看作一個系統,則獲得有關這個系統的知識就是瞭解這個系統的狀態。得到的信息越多,對這個系統的認識就越清楚。從一條消息中可以獲得的信息往往與一個人的智力和知識背景有關。

  信息的概念已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信息一般具有下列特征:①信息來源於物質,但不是物質本身。②信息與能量有密切關系,但不等於能量。③信息必須有載體,在信息傳輸的過程中載體可以不斷變更而信息保持原來的內容。④信息具有知識的秉性,能給觀察者提供關於事物運動狀態的知識。⑤信息具有彌漫性,可以在時間上無限延續,可以在空間上無限擴散。⑥信息可被人類、生物、社會、機器所利用。⑦信息可被感知、檢測、識別、存儲、傳遞、變換、處理、顯示、記錄和復制。⑧信息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資源,可以采集、生成、壓縮、更新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