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生產活動的計畫、組織和控制工作。企業生產管理內容包括制訂生產計畫、原材料供應計畫、生產作業計畫、作業負荷計畫,以及相應的品質管制、進度管理、在製品管理、倉庫管理、工藝裝備管理、設備管理、成本管理、輸送管理及安全管理等。通過上述有關計畫和管理,對生產過程進行控制,以完成生產計畫所規定的產品品種、數量、品質、成本和進度。

  生產管理計畫 生產管理計畫包括:①生產計畫。生產計計劃是企業生產經營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根據企業產品銷售計劃和生產能力確定計劃期內生產產品的最優組合,即確定在計劃期內生產產品的品種、數量、質量、成本和完成日期,並有效地使用資金、人力、材料和設備等有限資源,以保證完成訂貨合同和滿足市場需要,增加企業收益。②原材料供應計劃。根據原材料和半成品外購明細表以及需求時間、倉庫儲備量等有關信息,制訂經濟合理的材料供應計劃。③作業負荷計劃。對生產所需的設備和勞力進行合理調配和組織,提高工作效率和利用率,保證規定的作業負荷。④生產作業計劃。它是生產計劃的具體執行計劃,即對每個生產環節甚至每臺設備、每個工人規定月、周、日的生產任務。編制生產作業計劃的依據是期量標準。以成批生產為例,期量標準主要有生產周期、生產間隔期、生產提前期、批量、在制品儲備量等。

  生產管理的控制 根據生產管理計劃、管理項目的要求和安排,對從原材料投入到最終產品產出為止的整個生產過程進行相應的控制,使整個生產過程有節奏地、均勻地、連續地進行,在預定的日期內用最少的費用制造出一定數量的合格產品。生產控制包括兩個基本功能:①後勤系統控制。控制從原材料投入到最終產品產出的物流。如控制時間(產品交付期)和產量的生產控制,保證產品具有要求的質量和可靠性的質量控制,控制原材料、零部件、成品的儲存量的庫存控制以及其他控制。②生產資源控制。這是對有關生產要素的控制。主要是控制生產設備,如加工設備、輸送設備、工藝裝備等的使用、保養和維修等。

  生產管理中的系統工程方法 應用系統工程有關方法有利於完成生產管理的各種職能。表中列出典型的系統工程方法。

生產管理系統典型的系統工程方法

  計算機輔助生產管理系統 利用計算機輔助生產活動已從數控機床、自動檢驗、自動輸送、自動化倉庫等各種單機裝置使用計算機控制階段,過渡到對產品需求預測、零部件和成品的在庫管理、工序管理等輔助生產管理階段。工業化國傢已開始進入到以集成生產管理系統為目標的在線實時控制系統的階段。1960年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首先提出計算機輔助生產管理,作為生產管理信息系統的經營管理業務系統,1966年又提出生產信息和控制系統。隨後,各計算機公司相繼應用各種在線生產管理系統。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建立的在線生產管理系統COPICS(COPICS是英文Communications Ori-ented Production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System的縮寫)共有12個子系統(見圖)。從市場需求預測開始到制定生產計劃、進行生產、最終把產品銷售出去的全過程中,在線生產管理系統對有關生產資源(生產設備、勞動力、原材料、在制品等)進行分配和管理。各個子系統的有關信息都匯集到在線生產管理系統的數據庫,因而有條件對生產計劃-實施-控制實現一體化,充分利用生產資源。在生產條件變化時也能及時進行管理,使企業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參考書目

 巖田一明等:《生産システム學》,コロナ社,東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