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柳條為主要原料的編織工藝品和實用品。

  沿革 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用柳條編織的籃、筐。春秋戰國時期,用柳條編成杯、盤等,外塗以漆,稱為杯棬。唐代,滄州(今河北滄州和山東寧津以北地區)柳箱已很著名。宋代,人們取杞柳的細條,“火逼令柔曲,作箱篋”。此後,柳編工藝不斷發展。傳統的柳編品種主要有衣箱、笸籮、簸箕等。1960年以來,中國柳編工藝品開始出口,生產有瞭較大發展。

  原料加工 中國柳編主要分佈在黃河、淮河流域和遼寧、內蒙古等地。可供編織的柳樹主要有杞柳、白箕柳、紅皮柳、筐柳和歐洲杞柳等。編織時,除柳條外,還采用黃荊、紅荊、紫穗槐、蘋果樹等枝條相配合,以便取得豐富的色彩效果。

  柳條的加工包括:①枝條加工。將采下的柳條剝去外皮後曬幹,使之成為圓潤光滑、色如象牙的白色枝條。為使柳編色彩豐富,可將白色枝條染成彩色枝條。采摘柳條的時間,一般在春季萌發的枝條停止生長以前(7月25日至8月5日),或春秋季枝條萌發時(8月中旬)。如過早采摘,枝條不堅實;過遲則外皮不易剝落。此外,還要選擇晴天清晨采摘,剝去外皮後需及時曬幹,否則容易變色或發黴。②劈條加工。用刀取粗柳條外部的木質表皮,切割成細長的篾條,用以編織小型的工藝品,也可用於纏編工藝品的邊沿和提把。③皮條加工。采收秋天落葉後帶皮的柳枝,經曬幹而成。色彩有灰綠、草黃、紫紅等。編織成的柳編工藝品具有粗放、古樸的風格。

  編織工藝 柳編工藝因品種而異,分為以下3種。

  ①盛物類編織工藝:多以當年生的柳條為原料,也用其他枝條配合。在器物的底、幫、沿等部位,采用不同的編織工藝。底部有圓、橢圓和長方等形,分別以葵花樁、“米”字樁、“豐”字樁、麻花絞樁、胡椒眼、三角眼、篩子眼、經緯編及絞、圈、挑、壓等工藝絞樁打底。器物的幫部多采用經緯編,包括單篾和雙篾轉編、旋編,還有胡椒眼、三角眼等相互挑、壓和反、正絞編等工藝。器物邊沿多采用窩樁、纏、辮等工藝,既使緯條固定,又能起到定型、裝飾作用。有些較矮的器物則采用邊、幫互代的工藝,別有風格,有的還配以提把,或塗飾色彩。

  ②編織組裝工藝:主要用於傢具。多采用多年生或當年生的粗柳條為主要原料,並與細柳條配合,又以藤、竹篾為縛料,采用烘烤、圈拉定型,並以螺釘連接、木釘塗膠暗接、綁紮等工藝組裝而成。有的制成薄墊,托底安裝於傢具之上,多數還塗飾上漆。

  ③經緯編工藝:緊密平滑,多用於農具。它以線繩作經,柳條為緯,采用經緯挑壓、拿形、包沿等工藝編織而成。農民采用這一工藝編成水鬥,並塗以豬血,能常用而不漏。

  品種 主要有以下幾類:①提籃,包括花籃、菜籃、水果籃、食品籃、專用包裝籃和各種動物造型的籃。②盆套,主要用於花盆的裝套。③傢具,包括凳、椅、屏風、書架、博古架、衣架、箱、櫥、燈具等,風格古樸自然。④雜品,包括筐、簍、盒、盤、笸籮、圓鬥、笊籬、安全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