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繡花邊的一種。製作時抽去面料上一定數量的經紗或緯紗,因而得名。

  沿革 在4~5世紀的古埃及墓葬中便有運用抽紗工藝技法的繡品。抽紗花邊作為一個花邊品種,約始於15世紀下半葉的義大利,後流傳歐洲各國。當時大多以白色亞麻佈為面料,品種多為狹長的裝飾臺佈、毛巾、手帕、餐巾、床罩、簾帷、枕袋等。中國抽紗花邊約始於20世紀初。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山東煙臺的歐洲商行將抽紗花邊傳入當地地。中國繡花婦女逐漸將外來技法與本地民間刺繡結合起來,形成瞭獨特的地方風格,所繡臺佈當時稱為抽線繡花臺佈。因在技法上以扣眼為主,故又稱扣眼花邊。1970年以來,煙臺地區生產的扣眼花邊在國際市場上流行,行銷意大利、法國、巴西等40多個國傢。

  工藝 抽紗花邊的制作工序是:①準備,將印好圖案的亞麻佈花邊面料繃於用兩根平行木棍撐起的木繃上。②抽絲,將圖案中需要鏤空部分的經緯線抽去,一般每隔3支線抽去3支線。③扣眼,又稱勒目、紮目,即用針線在抽絲部分進行穿勒、編結,扣成方眼,形成鏤空的網目組織,然後施以其他針法繡制成圖案。抽紗花邊是花邊中最典型的代表品種,在國際市場上被譽為“花邊的靈魂”。它既能以抽絲後的網目襯托亞麻佈上刺繡的圖案,又能以不同網目的排列,構成不同的圖案。二者和諧統一,素雅端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