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鋁為基加入其他元素組成的合金。純鋁的導電、導熱和耐蝕性能良好,主要用作導電、導熱材料,但強度低,不宜作結構材料。鋁可與許多化學元素形成合金以改善性能。鋁合金比重輕,比強度接近合金鋼,比剛度超過鋼,塑性好,鑄造和可切削性也較好,適宜製造重量輕的結構部件,因此成為航空工業不可缺少的材料,在交通運輸、建築、輕工、化工、儀錶機械等部門,在傢用器具方面也得到廣泛應用。鋁及某些鋁合金用陽極氧化等法處理,通過著色工藝,生成各種顏色(見鋁的氧化著色),廣泛作包裝、裝飾材材料使用。

  考爾斯兄弟(Cowles)於1885年首先制出含鐵和銅的鋁合金。早期使用的鋁合金中最常用的合金元素是銅、鋅和鎂,主要的使用形態是鑄態。1906年前後,德國人維爾姆(A.Wilm)在可變形的鋁銅合金中加入鎂,以獲得固溶強化效果,但發現該合金經過淬火在室溫放置若幹時間後(即進行時效處理),硬度大增。他指出,含銅4%,鎂、錳、鐵、矽各0.5%的鋁合金,時效硬化效果最為明顯。這一研究使鋁合金得以作為結構材料使用,對鋁合金的發展起瞭推動作用。這類鋁合金就是後來得到廣泛應用的杜拉鋁(Duralumin),即硬鋁合金。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鋁合金已用作飛艇的結構材料。1921年帕茨(A.Pacz)發現在鑄造鋁矽合金中加入萬分之幾的鈉(後來稱為變質處理),合金性能獲得很大改善,於是鑄造鋁矽合金便得到大量應用(見金屬的強化)。

  1938年紀尼埃(A.Guinier)和普雷斯頓(G.D.Pres-ton)對鋁合金的時效處理初始階段進行研究,指出硬度的增加是由於溶質原子偏聚(即形成GP區)的結果(見脫溶)。這是對金屬學理論的一大貢獻。鋁合金研究和發展初期主要與航空工業聯系在一起,此後用途不斷擴大,發展很快;在金屬材料中,鋁的產量僅次於鋼鐵,居於有色金屬的首位。

  鋁合金中的主要合金元素有鎂、矽、銅、鋅和錳。主要合金系列有 Al-Cu-Mg、Al-Zn-Mg-Cu、Al-Mg-Si、Al-Mn、Al-Mg和Al-Si系。其中Al-Cu-Mg和Al-Zn-Mg-Cu系合金是飛機使用的薄板、中厚板、鍛件和擠壓件的基本材料,而Al-Mg-Si系合金在航空工業,特別在建築工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幾種常見的二元鋁合金系相圖(鋁角部分)見圖1。

  鐵和矽是鋁合金的主要雜質。鐵和鋁形成FeAl3和多種金屬化合物。在鑄造合金中,矽、鐵作為合金添加劑加入到某些鋁合金中時,會形成更多的 FeAl3等化合物,當它們呈片狀存在時,使合金塑性降低,耐蝕性變差。在變形的Al-Mg系合金中,鐵和矽也損害合金的強度、塑性和抗蝕性。所以在硬鋁合金中還應控制鐵和矽的相對含量。此外,鐵和矽對鋁合金的氧化著色也有不利影響。

  變形鋁合金 具有較高的強度和塑性,能用金屬塑性變形加工成各種形狀的材料。其中熱處理可強化的合金的強化途徑,除采用加工硬化外,主要通過固溶-時效、形變熱處理等工藝改善合金的強度。幾種典型的變形鋁合金的成分和性能見表1。

表1 幾種典型的變形鋁合金的成分和性能

  硬鋁合金 熱處理可強化。包括Al-Cu-Mg系和Al-Cu-Mn系合金。硬鋁合金的強度和耐熱性能都好,但耐蝕性能不如純鋁和防銹鋁合金。合金成分和組織分佈的均勻性和工藝因素(尤其是熱處理工藝)影響耐蝕性能頗大。常采用包鋁方法提高硬鋁制品在海洋和潮濕大氣中的耐蝕性。硬鋁合金廣泛用於制造飛機的各種構件和鉚釘材料。在造船、建築等部門也大量應用硬鋁合金。用量最多和使用最廣的合金牌號是LY12和LY11。Al-Cu-Mg系合金的強度與銅和鎂的含量有關,含銅4%和鎂2%的合金具有較高的強度,而含銅3~4%和鎂0.5~1.2%的合金具有最好的自然時效效果。添加1%以下的錳可消除鐵的有害影響,改善合金的耐蝕性和耐熱性。由Al-Cu-Mg系發展出來的 Al-Cu-Mg-Fe-Ni系鍛造合金具有良好的高溫強度和工藝性能。Al-Cu-Mn系合金的工藝性能良好,易於焊接,主要用於制造耐熱可焊的結構材料和鍛件,典型的合金為LY16。

  超硬鋁合金 屬於Al-Zn-Mg-Cu系合金,是強度最高的鋁合金。合金的強度可達80公斤力/毫米2,但耐熱和耐蝕性能差。超硬鋁合金是在 Al-Zn-Mg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鋅和鎂共存於合金中,在固溶時效後形成GP區、亞穩相τ'或η'相使合金得到強化。這種合金對缺口敏感,抗應力腐蝕性差,工業上很少使用;適當地控制鋅和鎂的比例並添加銅、錳等元素以進一步提高合金的強度,改善塑性和耐應力腐蝕性能後,這種合金才在工業上廣泛使用。典型的合金為LC4,固溶-時效處理後的強度達60公斤力/毫米2,主要用於制作飛機的蒙皮、螺釘、承力構件、大梁桁條、隔框和翼肋等。

  防銹鋁合金 是熱處理不可強化合金,靠冷加工硬化提高強度。主要用於制造飛機油箱、油路導管、鉚釘線等,在建築、食品工業中也廣泛應用。防銹鋁合金包括Al-Mn和 Al-Mg系合金。Al-Mn系合金中,通常含錳量1.0~1.6%,塑性和深沖性能良好,但易形成粗大晶粒。Al-Mg系合金強度和耐蝕性能優於Al-Mn系合金,焊接性好,合金的品種多。合金含鎂可降低合金的比重。二元Al-Mg系合金晶粒粗大,加少量錳可細化晶粒,提高耐應力腐蝕的性能。高鎂的鋁鎂合金易出現“鈉脆性”,即不溶於鋁的微量雜質鈉呈遊離態富集於晶界,嚴重損害合金的熱塑性加工性能。

  鍛鋁合金 以Al-Mg-Si系合金為主,該系合金高溫強度低,熱塑性好,可鍛成形狀復雜的鍛件和模鍛件,也可軋成板材及其他型材。此類合金除含有鎂和矽元素外,常含有銅。主要強化相為化合物Mg2Si相。過剩的鎂將會影響強化效果,而過剩的矽對強度無明顯的影響,常要求含較高的矽。典型的合金為LD10和LD5。

  鑄造鋁合金 可采用金屬鑄造成形工藝直接獲得零件的鋁合金,合金元素含量一般高於相應的變形鋁合金系的含量。中國鑄造鋁合金以“ZL”表示,依主要添加元素分為四類。此外,Al-Mn鑄造合金可著色做裝飾材料。幾種鑄造鋁合金的牌號、化學成分和性能見表2。

表2 幾種典型鑄造鋁合金的成分和性能

  鋁矽系合金 常稱“矽鋁明”或“矽鋁明”(Silumin),與其他系鑄造合金相比,該系合金成分位於共晶成分附近,有良好的鑄造性能和耐磨性能,熱脹系數小,是鑄造鋁合金中品種最多、用量最大的合金。工業用鋁矽合金的矽含量可高達25%。分為過共晶鋁矽合金(矽含量大於14%)、共晶鋁矽合金(矽含量為10~14%)和亞共晶鋁矽合金(矽含量小於10%)。變質處理可提高鋁矽合金的力學性能。過共晶鋁矽合金的變質劑為磷,亞共晶和共晶鋁矽合金的變質劑為鈉鹽。經過變質處理和未經變質處理的鑄造鋁矽合金系的力學性能見圖2。添加0.2~0.6%鎂的鋁矽合金(ZL101)廣泛用於制作各種結構件如殼體、缸體、箱體和框架等。添加適量的銅和鎂能提高合金的力學性能和耐熱性,此類合金(如ZL108)廣泛用於制造活塞等部件。

  鋁銅系合金 應用最早的鑄造鋁合金。此類合金可以通過固溶-時效處理進行強化,含4.5~5.3%銅的合金強化效果最佳。加入適量的錳和鈦能顯著提高室溫、高溫強度和鑄造性能(ZL201),主要用於制作承受大的動、靜載荷和形狀不復雜的砂型鑄件。

  鋁鎂系合金 密度最小的鑄造鋁合金。含鎂12%的合金強化效果最佳。實用的合金中含鎂量不超過11.5%。典型的二元合金是ZL301。該系合金在大氣和海水中抗腐蝕性能好,在室溫下具有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和可切削性能,常用作雷達底座,飛機的發動機匣、螺旋槳、起落架等零件。由於加工後表面光亮呈銀白色,可作裝飾材料。

  鋁鋅系合金 鑄造和耐蝕性能差,熱裂傾向大,有應力腐蝕傾向。為改善性能,常加入矽、鎂元素,典型的合金為ZL401,常稱為“鋅矽鋁明”。在鑄造條件下這種合金即可取得淬火的作用,有“自行淬火”之稱。這種合金不經熱處理即可使用。經變質處理後的鑄件具有較高的強度。經穩定化處理後,尺寸穩定,常用於制作模型、型板及設備支架等。

  熱處理 固溶熱處理和時效處理是鋁合金最重要的熱處理工藝。鋁合金與鋼不同,在固態下僅有溶解和脫溶轉變,淬火狀態並不能達到合金強化的目的。淬火的目的是通過迅速冷卻,在低溫下獲得不穩定的過飽和組織,給自然和人工時效創造條件。可以熱處理強化的鋁合金經過固溶和時效處理後,強度和硬度能明顯增高。強化的效果同時效處理的溫度和時間有密切關系。時效產物對鋁銅合金硬度的影響見圖3。

  時效處理按溫度可分為自然時效和人工時效。自然時效通常在室溫下進行。在人工時效中,先低溫後高溫的時效稱為分級時效。Al-Cu-Mg系硬鋁合金須經固溶和自然時效或人工時效處理,而超硬鋁LC4合金一般采用分級時效處理。自然時效處理後的合金,在230~250℃短時間保溫後快冷到室溫,合金又重新軟化,恢復到新淬火狀態,放置在室溫下仍能正常地進行自然時效處理,這種現象稱為“回歸”。在生產中自然時效處理後的鋁合金,經回歸處理重新軟化,就可以進行各種冷變形(如鉚接)操作。

  

參考書目

 L.F.Mondolfo,Aluminium Alloys:Structure and Properties,Butterworths,London,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