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體中平衡位置上快速振動的原子,可借熱激發獲得能量,克服勢壘而遷移到近鄰位置,這樣的原子遷移現象叫做原子擴散。因為熱能的定域漲落是隨幾的,所以由熱激發引起的原子遷移也是隨幾漫步型的佈朗運動。擴散是固體中惟一的一種傳質過程。絕大多數高溫固態反應,如固溶、沉澱、相變、再結晶,晶粒長大、蠕變、燒結、壓焊等都是借固態擴散過程完成的。完整晶體中的原子不能擴散,擴散過程必伴隨著點缺陷(包括點陣空位、自填隙原子、填隙雜質原子)的輸運。空位和自填隙原子可由熱激發產生,所以以常稱為熱缺陷,它們也會在較低溫度下輻照或范性變形時產生,並凍結在晶體之中(見晶體缺陷)。

  擴散方程 圖1示晶體具有單位截面積時,擴散原子A沿擴散方向x的濃度分佈。在擴散區內和x軸正交的兩個相鄰原子面Ⅰ和Ⅱ上分別有nA1nA2個A原子(單位面積上A原子的濃度)。若A原子每次可以任意向+x或-x方向跳躍,躍遷距離沿x軸的分量為Δx,躍遷頻率為Γ,則每秒自Ⅰ跳到Ⅱ的A原子數為

,自Ⅱ跳到Ⅰ的A原子數為 ,凈流過中間虛擬平面S的擴散通量 為:

式中 CΑ為每單位體積中的A原子數; 是濃度梯度;負號表示擴散流朝向濃度低處; 是擴散系數。上式表明:每秒流過與擴散流正交的單位截面的擴散物質的量,正比於垂直這個截面的濃度梯度,這是斐克(FicK)第一定律。

  圖2示出在具有單位截面的試樣中A原子的濃度分佈。在體積元dx內,A原子的積聚速率為

;而流過平面Ⅰ和Ⅱ的擴散通量之差則為 。按照質量守恒定律,兩者應相等。將 用泰勒級數展開,取其領先兩項得:

(2)

(3)

代入式(1)得:

(4)

上式是有濃度梯度存在時的擴散方程,也就是斐克第二定律,此時擴散伴隨著宏觀的質量輸運。 D是濃度的函數,叫做化學擴散系數或互擴散系數,常用符號銒表示。

  在沒有濃度梯度存在的情況下,如純金屬 A加熱後,也可根據熱激活的A原子的隨幾漫步,推導出擴散方程:

(5)

其中 D AA是隨幾漫步(無濃度梯度)的擴散系數,叫做真擴散系數。

  擴散方程的解法 應該指出,斐克第一定律,是根據擴散漫步過程推導出來的流量方程,第二定律實質上僅為流量連續方程,式(5)是經典的導熱方程。歷史上曾經將熱視為物質粒子,熱自高溫區向低溫區的傳導,則被看成是物質粒子自高濃區向低濃區的流動,所以擴散方程和導熱方程在數學上是無可區別的。按照斐克第二定律,若初始的濃度分佈C(x,0)已知,若能測出擴散熱處理t秒後的濃度再分佈C(xt),可以根據具體的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用式(4)或(5)解出擴散系數D

  在測自擴散系數或測稀固溶體中溶質的化學擴散系數時,D和濃度無關,可用式(5)求解。實驗時在長棒一端面上(x=0),鍍一極薄層總量為M的放射性同位素,擴散熱處理t秒後切成很多薄片,測出每片的放射性活度(正比於濃度C),每片中心至端面的距離為x。初始條件t=0:CC0,當x<0;C=0,當x>0。擴散沿+x方向進行,經時間t後,示蹤原子所擴散的距離(4Dt)1/2≤1mm«試棒長度。這樣的實驗條件,叫做一維的半無限大擴散(平面源),有邊界條件t>0:C=0,當x=+∞[即x»(4Dt)1/2]。此時式(5)之解為:

(6)

ln Cx 2作圖,得一直線,其斜率的負數為 ,已知 t,可求 D

  在濃固溶體中,溶質的化學擴散系數是濃度的函數,因此須用式(4)求解D。一個經典的方法是玻耳茲曼俁野(Boltzmann-Matano)解法。先用玻耳茲曼的坐標變換,令ηx/t1/2,將C(xt)變換成C(η),式(4)成:

(4a)

  實驗時用AB合金(CΑ=C0)和純金屬B(CΑ=0)焊成擴散偶,擴散熱處理t秒後,使擴散距離(4Dt)1/2«擴散偶長度,即成為一維無限大擴散偶,測得擴散區的濃度分佈曲線如圖3所示。此時的邊界條件(t>0):擴散區之外(|x|»(4Dt)1/2x=-∞,CC0dC/dx=0;x=+∞,C=0,dC/dx=0。用俁野圖解法求D,將(4a)變換回x坐標,並以濃度積分無限大擴散的邊界條件給出:

,因此可定出 x=0平面的位置,此平面(俁野界面)左邊流出之A原子數,等於流入界面右邊的A原子數(圖中界面兩邊劃斜線的兩塊面積相等)。圖解法積分後,濃度為 C'的擴散系數:

(7)

為曲線上濃度為 C'點的切線斜率的倒數, 為交叉線塊的面積, t已知,故由式(7)可求出任一濃度 C'的擴散系數 D( C')。

  擴散機制 設擴散原子有Z條躍遷途徑,則立方晶系的擴散系數可表示為:

式中 λ為躍遷途徑的長度; Z、Γ和 λ與晶體種類、擴散原子品種和擴散機制有關。實驗證明,固態金屬中有兩種擴散機制:

  間隙機制 在間隙固溶體中,尺寸小的溶質原子占駐間隙位置(見合金相)。在體心立方金屬中,填隙溶質原子處於八面體間隙,如圖4中,1、2、3、4、5、6六個原子所圍成的八面體的間隙A。A到1、2原子和到3、4、5、6四個原子的距離不等。溶質原子隻須將1、2原子掙開,3、4、5、6原子便自發地做泊松(poison)收縮,以便和溶質原子接觸。溶質原子在此位置上的勢能很低,有兩類對等的八面體間隙位置,即圖4中的

,圖中○表示的都是八面體間隙。擴散時溶質原子在這兩種間隙中交叉跳躍前進。八面體間隙有4個最近鄰位置,躍遷途徑 Z=4,躍遷距離 a為晶胞邊長,所以

  面心立方金屬中的填隙溶質原子,處於晶胞的體心和12條棱邊的中點,有12個最近鄰位置(Z=12),相距

,所以 Da 2Γ。立方晶系的各種擴散系數,都列於表。立方晶系的 D是標量,所以此時擴散是各向同性的。

立方晶系的擴散系數D=1/6Zλ2Γ

  在體心立方金屬中(圖4),a填隙溶質原子自A向C遷移時,逐漸和5、6原子接近,勢能逐漸升高,到AC的中點B,便和1、2、5、6四個原子等距離,即溶質原子處於1、2、5、6的四面體間隙中。在此位置上,它必須同時頂開四個角原子,因此勢能很高(圖4b)。B點的位置,叫作擴散路程中的鞍點,勢能最高。B和A二位置的勢能差E",是擴散時必須越過的勢壘,此能量須由熱騷動供給。若原子的振動頻率為Γ,其中振動熱能每秒超過E"的次數為Γexp(-E"/kT),此即為擴散原子躍遷的頻率Γ。在填隙雜質的擴散中,E"便是擴散激活能Q,故

(8)

同理可推出面心立方金屬中的間隙擴散系數:

Da2Γ·exp(-Q/kT) (9)

  空位機制 代位合金或純金屬都借空位機制擴散。圖5a示體心立方金屬的空位擴散模型,V代表空位,S代表代位原子,擴散時後者跳入空位。當S跳到

λ路程時,到達由1、2、3三個原子構成的三角形的中心,這時它和1、2、3三個原子擠得最緊,但它必須掙開此三個原子,方得繼續前進,因此這一點是鞍點,當S原子跳到 λ路程,又遇到4、5、6 原子圍成的另一個鞍點。沿擴散路程的勢能變化,示於圖5b,有高為 E"的雙勢壘。

  有8條躍遷途徑,躍遷時S原子的最近鄰必須有空位存在。任一結點出現空位的幾率等於空位濃度nv

式中 S v fE v f為空位形成熵和形成能,擴散系數 D 擴散激活能 Q,包括空位形成能 E v f和空位遷移能 E",面心立方金屬的空位機制擴散系數D的表達式和上式相同。

  在六方晶系金屬中,擴散時有兩種躍遷途徑:在同一個底面上躍遷和向它的上下二相鄰原子面上躍遷。兩種躍遷途徑的長度不同,鞍點環境狀態不同,所以λ和Γ 都不同。有兩個擴散系數,平行於c軸的D∥和正交於c軸的D

,所以擴散呈各向異性,就空位機制而論,可得:

(11)

對密排六方金屬, ,若 ,則 D D∥。事實上密排六方金屬的Γ >Γ∥,所以一般 D D∥。

  關聯效應 填隙溶質原子在體心立方金屬中擴散時,自圖4的A位跳到C位後,近鄰環境起瞭變化。從伸長x3、縮短x1x2,改變為伸長x2、縮短x1x3,即改變瞭四方對稱軸的取向,以適應自身擠入兩種八面體間隙,過程中還含著缺陷近鄰原子的弛豫。擴散原子躍遷的頻率Γ=Γ·exp(-E"/kT),已知Γ1013 s-1,設E"=1eV,則當T=500K時,Γ≈103s-1,即填隙原子每振動1010次,其中隻有一次能沖過勢壘頂進入C位。所以原子在連續兩次跳躍之間,相隔著1010次振動,足夠清除它原先在A位的記憶。下一次自C位起跳時,該原子跳入四個最近鄰間隙的幾率均等,足見連續兩次跳躍的方向是不關聯的。

  純金屬A以空位機制自擴散時,第一次A原子跳入空位,和空位交換位置。第二次跳躍時,空位的任一個近鄰A原子,跳入空位的幾率均等,所以A原子連續兩次跳躍的方向是不關聯的。空位跳n次的位移均方值,和A原子跳n次的位移均方值相等,即空位的擴散系數,等於A原子的真擴散系數DAA

  代位合金原子以空位機制擴散時,情況就不同。第一次合金原子跳入空位,和空位交換位置。第二次跳躍時,要使合金原子連續兩次跳躍的方向不關聯,必要的條件是合金原子的各最近鄰位置,出現空位的幾率均等。這要求能將空位遷移到合金原子的任一個最近鄰位置上去,須由溶劑原子跳入空位來完成,這就需要一個等待的時間,此時間與合金原子做連續兩次跳躍的間隔同一個數量級,所以合金原子第二次跳躍時,空位仍留存原位的幾率很大。合金原子很易跳回原位。這樣,它連續兩次跳躍的方向是關聯的,對擴散沒有貢獻。

  示蹤原子的空位機制擴散是有關聯效應的。因為既然標記出示蹤原子,就是將它們作為另一品種的原子來辨認,因此和代位合金原子一樣,有關聯效應。

  各種擴散系數之間的關系 

  自擴散系數和真擴散系數 用示蹤原子A"在純金屬A上做擴散實驗,可從A"的放射性活度分佈中,求得A"的擴散系數DA*A*,叫作自擴散系數。前面已經講過,示蹤原子以空位機制擴散時,DA*A*有關聯效應,而純金屬A的真擴散系數DAA是沒有關聯效應的,所以DA*A*DAA-DA*A,交叉項DA*A是由關聯效應引起的。

D AA,中 f叫做關聯因子, f<1,交叉項 Z是最近鄰原子數。

  化學擴散系數和本征擴散系數 以銅鋅二元系的互擴散為例,用30%鋅的黃銅和銅擴散偶,界面上排列細鉬絲做標樁,均勻化擴散後標樁向黃銅一邊推移,這個現象叫做哈脫萊-克肯達耳(Hartley-Kirkendall)效應。原因是鋅和銅兩種原子沿相反方向擴散時,鋅原子比銅原子擴散得快,即|JZn|>|JCu|,而JZn+JCu+Jv=0,故有多餘空位流Jv流向黃銅一邊,由此而引起的體積收縮,促使標樁向這邊推移。所以二元合金互擴散時,組元的分擴散系數(即本征擴散系數)不相同。從擴散實驗測出組元的濃度分佈,可用上節玻耳茲曼-俁野法,求出各種濃度梯度及其相應的化學擴散系數銒,銒=NZnDCu+NCuDZn,銒是濃度的函數,式中NZnNCu各為鋅、銅的摩爾分數濃度,NZn+NCu=1;DZnDCu各為鋅、銅的本征擴散系數。可以看出,上節解法中虛擬的俁野界面,以恒定速率向黃銅一邊推移,相應於標樁移動的速率

,此速率可實驗測出,擴散過程中標樁平面的濃度守恒,不隨時間而變。已知 v和銒,可以用上面公式解出本征擴散系數 D ZnD Cu

  擴散驅動力和上坡擴散 其實化學擴散的驅動力並不是濃度梯度дCx,而是化學勢梯度дCx,熱平衡時合金中化學勢處處相等,否則原子要從高勢能區擴散入低勢能區。多元合金中組元i的化學勢

式中 N為阿伏伽德羅常數, N iN M iM i為組元 i的摩爾分數;右邊第二項由混合熵引起,組元 i的化學勢:

(12)

M i<1,第二項恒為負值。

  以AB二元合金為例,設溶質A的濃度高,無序固溶體中A原子可與B原子相鄰產生A-B鍵,也可與A原子相鄰產生A-A鍵,A原子的點陣能是A-A和A-B二種鍵能的平均值。A原子在富A區的A-A鍵數必較在貧A區為多,若A-A鍵的結合能遠大於A-B鍵結合能,則富A區的дwNΑ比貧A區低,在較低溫度下,式(12)第二項二區的差別小,這就有可能使富A區的μΑ比在貧A區小,此時A原子趨於富集,即A原子自貧區擴散到富區。這樣的擴散,稱為上坡擴散(up-hill diffusion)。固溶體的共析分解(見固態相變),必含有上坡擴散過程。

  在合金中,組元i的本征擴散系數DiBikT×

,其中 B i為組元 i的遷移率,即在單位驅動力的作用下, i原子的擴散速率; γ i為組元 i的活度系數。上坡擴散的條件是 ,相當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