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不溶於水的含硫染料,由多聚物質組成。這類染料製備工藝簡單,成本低廉,耐洗、耐曬性能一般,但色澤不夠鮮豔,有些在久藏後能導致纖維脆損,故已逐步被其他染料替代。硫化染料常呈膠態,不能結晶,不易提純,它們的分子結構至今還不很清楚,已知含有≡C─S─C≡或≡C─S─S─C≡發色團。

  早在1872年,有人用纖維素、木屑或皮革等與多硫化鈉在350℃加熱,制得硫化染料。1893年又有人用熔融的氨基酚與硫黃和固體氫氧化鈉加熱至2000℃,得到一種有用的黑色硫化染料。後來有人用2,4-二硝基-4′-羥基-二苯胺經硫化後制成另一種顏色純黑、牢度優良的硫化黑染料。中國從1918年左右開始制造硫化黑(見染料)。

  硫化染料的生產方法主要有兩種:①烘焙法,將芳胺及其衍生物與硫、多硫化鈉在高溫下烘焙硫化而成,如硫化黃棕5G和6G等。②溶劑法,將硝基酚或藍苯胺(也稱吲哚苯胺)在多硫化鈉的水溶液或丁醇中加熱煮沸而硫化,例如常用的硫化黑、硫化藍、海昌藍等。

  硫化染料不溶於水,染色時必須先溶解於硫化鈉溶液中,變為可溶性的,染上纖維後在空氣中氧化顯色,恢復原來不溶性狀態,而固著於纖維上。

  近年來又發展瞭可溶性的硫化染料(也稱縮聚染料),分子中含有硫代硫酸基,有良好的水溶性;染色時染料分子首先被吸附上色,經硫化鈉或硫脲的作用,在纖維上生成大分子縮聚物(二硫化物)而被固著,從而獲得一定的堅牢度。硫化染料廣泛應用於染棉花,也可染維綸、麻、粘膠等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