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傢。1915年7月14日生於河北遷安。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地學系。曾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技正、白銀廠地質勘探隊隊長、甘肅地質局總工程師、西北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和副所長、地質部礦床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和所長、中國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現任地質礦產部礦床地質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1980年當選)。早年宋叔和系統地調查瞭西北優地槽褶皺山系,提出北天山褶皺帶邊緣斷陷盆地的侏羅紀成煤時期和成煤特征。自50年代起,他先後提出白銀廠銅礦賦存於細碧角斑巖系中,指出瞭塊狀硫化物礦床的找礦方向;提出瞭金堆城鉬礦屬細脈浸染型的觀點;指導瞭祁連山、秦嶺、東天山金屬礦床的普查和研究,以及金川銅鎳礦、金堆城鉬礦、鏡鐵山鐵礦、花牛山鉛鋅礦等的勘查。他綜合研究瞭細碧角斑巖、基性超基性巖(奧菲奧建造)和鈣堿性花崗巖類系列的巖漿活動序次和有關金屬成礦作用,劃分出走廊北山、北祁連、南祁連等構造巖漿成礦帶,並指出其中偏堿性變火山巖相帶和基性超基性巖帶,為尋找銅、多金屬和鉻鎳礦床的有利地段。主要著作有《中國已知銅礦主要類型及最近找礦方向》(1955)、《祁連山一帶黃鐵礦型銅礦特征與找礦規律》(1955)、《北祁連細碧角斑巖建造有關問題》(1963)、《我國一些巖漿巖主要類型及其特征》(1976)和《中國主要金屬礦床的時空分佈》(198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