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聲音,一般指人耳能夠感覺到的空氣振動,而嚴格地講,聲並不限於人耳能夠感覺到的那一部分。

  經過幾個世紀的探討,人們終於弄清楚人耳能感覺到的是空氣壓強的變化,這種變化起因於物體的振動,並在空氣中形成機械波(見聲波)。聲學中把暫態壓強減去靜止壓強叫做聲壓。不僅在空氣裏,在其他氣體、液體以至任何彈性體裏,都可以產生這種機械波。例如,潛在水裏的人也能聽到聲音,附耳於鐵軌上可以聽到遠處的火車聲。

  並不是空氣中所有聲音人耳都能察覺出來。聲音有時確實存在,但因其聲壓過於微弱,或頻率不夠高或太高,人耳都不能覺察。這樣,人耳能感覺的隻是客觀存在的聲的一部分。這部分聲也稱可聽聲。頻率過低或過高,以致人耳聽不出的聲,聲學中分別稱次聲和超聲。實測統計表明,人耳一般隻能聽到頻率為20~20000Hz 的聲,因此次聲是20Hz以下的聲,超聲是20000Hz 以上的聲(見次聲學、超聲學)。

  人耳對聽到的聲可以分辨出音調高低,這與物理方法所測得頻率的高低有直接的關系,但又不完全等同。音調主要是頻率的函數,依賴於聲壓大小和聲波波形。人耳對聽到的聲又能很顯著地分辨響和不響,這響度與物理量聲壓密切相關,但又不單純是聲壓的函數,還同時依賴於頻率和聲波波形。所以,對可聽聲的一些特性,有客觀的標準,也有主觀的標準(見心理聲學)。對於更復雜一些的音質,更是如此。人耳對於聲是極靈敏的檢測系統,它可以覺察小到10μPa的空氣壓強變化。

  可聽聲以外的次聲和超聲,與人耳聯系較少,一般隻用頻率、聲壓等客觀量來衡量,它們較多地用於同聽覺無關的很廣泛的領域,例如:用來探察臺風,研究材料點陣振動的某些規律(見點陣動力學,或檢查人體腫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