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膠的一種。由魚體組織的膠原製成。一般把純度高、透明度和粘度大、凍力強的精製魚膠稱為明膠,品質差的稱為粗膠。用魚鰾不經提取保持膠原形態製成的產品,稱為魚鰾膠。魚體組織的膠原是構成結締組織的主要纖維狀蛋白質。其主要特點是熱變性溫度明顯低於陸產哺乳動物膠原,因而容易膠化;另外,其製品的融點、凍點和凍力等也相應較低。魚膠生產主要以魚類加工廢棄物如皮、鱗、骨、鰾等為原料。各種魚膠的制取方法和用途如下。

  明膠 由生產魚片時剩下的不帶內臟、血、肉等的皮和鱗制成。原料經洗凈、石灰水浸泡處理後,浸酸脫去魚鱗中的磷酸鈣,再經漂洗、中和、膠化、過濾、凝凍、切片和幹燥等工序,即成明膠。單純用鱗制成的魚鱗膠,無臭無味、無色透明,在自然狀態下含水分16~18%,灰分不到1%,凝固點和融點分別為21~24℃和28~31℃,粘度和凍力能達到上等動物明膠的標準。主要用於制造培養基、珂版、濾色片和感光膠片,也可用作食品工業中的澄清劑和增稠劑。

  粗膠 在魚類加工廢棄物中,由於頭、尾、骨等常與血、肉、內臟混雜而分離困難,故常作為粗膠原料。制取時先將原料洗滌後,在加壓釜中以蒸汽加熱,使膠原轉化為可溶性膠質,經壓濾或高速離心分離,除去雜質和魚油後,蒸發濃縮到50%的濃度,然後加入硼酸或石碳酸作防腐劑,冬青油或黃樟油作香料,即成制品。其特點是濃度雖高,但在常溫下並不凝凍,使用方便。主要用作木材、皮革、書籍裝訂、紙盒等的粘著劑,以及火柴、砂輪、砂紙制造中的粉末粘合劑。

  魚鰾膠 用魚鰾制成。色微黃、半透明,質強韌,稍有魚腥味,自然曬幹品含水分15~20%。加工時將魚鰾水洗除去粘液、血污後,剝去內外層薄膜,得到幾乎是純粹膠原組成的中間層。較大而厚的經單獨幹燥後成為片膠,較小而薄的則數片疊在一起碾壓成圓形或帶形,幹燥後,稱為圓膠或帶膠(長膠)。魚鰾膠主要用作啤酒、葡萄酒、飲料和其他液體澄清劑,果汁果醬等的增稠劑,以及寶石加工和樂器制造膠合劑。魚鰾膠以鱘魚膠和鱈魚膠最著名,中國產的優質大黃魚與變魚片膠又稱魚肚,是傳統的海珍品,黃唇魚膠更是名貴的滋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