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種,研究其體質形態、身體結構及其生物學的變異和進化,以闡述人類的起源、人種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按照英、美的傳統體系,體質人類學(別稱人體學)與文化人類學並列為人類學的兩大部分;歐洲大陸的人類學,習慣上專指對人類生物特性的研究,實際上相當於體質人類學。體質人類學主要包括人體形態學、人類起源學和人種學3個基本部門。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體質人類學或稱之為“人類生物學”的一系列學科,得到瞭迅速的發展。

  研究簡史 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出現瞭體質人類學的萌芽,主要是試圖確定人類本身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進行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的比較,以及解釋種族之間的體質差異。

  在歐洲,經過文藝復興時期和15、16世紀探索“新大陸”的環球旅行,促進瞭科學的發展,開擴瞭人類學知識的視野,使歐洲人瞭解到東亞、美洲和大洋洲民族的各種類型。17世紀出現瞭解剖類人猿的首批記載。到18世紀,第一次比較認真地嘗試建立有關人類起源及其在自然界地位的科學假說。瑞典博物學傢C.von林內(1707~1778)在《自然系統》一書中,分出瞭哺乳動物中的靈長目,用“智人”一詞表示人類,並把人類分為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四大種族。與此同時,歐洲其他各國的解剖學傢和人類學傢,廣泛進行種族分類的嘗試。19世紀初,發生在西方世界的政治革命和知識革命,促進瞭對某些宗教教義的懷疑,從而為那些被半禁止科目的討論開辟瞭道路。1809年法國博物學傢J.-B.de M.拉馬克(1744~1829)在《動物哲學》一書中,提出瞭比較完整的生物進化論。到19世紀中葉,英國博物學傢C.R.達爾文(1809~1882)確立瞭生物進化論,他的《物種起源》和《人類起源和性的選擇》兩部代表性著作,奠定瞭唯物主義人類起源理論的基礎。

  德國人類學傢J.F.佈盧門巴赫(1752~1840)曾根據人類頭蓋骨的形態作瞭人種分類,開顱骨學和現代體質人類學的先河。爾後法國人類學傢P.佈羅卡(1824~1880)開創瞭顱骨學和人體測量方法,發明瞭幾種人類學測量儀器。他還於1859年促成巴黎人類學會的建立,1876年創建瞭巴黎人類學院,使人類學形成一門獨立的科學。隨後,許多歐洲國傢相繼建立人類學機構。進入20世紀以後,大量高級靈長目和人類化石(如巨猿、南方古猿、直立人、尼安德特人和其他一些智人化石)的發現,為人類進化理論提供瞭直接證據。進化原則的確定,促使原來的人種分類被“譜系表”理論所取代。為測定種族之間的差異,建立瞭新的更準確的測量方法,生物測量學在體質人類學的許多領域中普遍得到應用。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擴張和民族矛盾的尖銳化,又導致瞭對“民族”和“種族”區分的深入研究。因此,總結種族學說成為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人類學研究的特點之一。

  中國古代早就有人註意對人類體質作觀察與研究。關於人類體質描述和測量數據的記載,最早見於約為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在相傳作於8世紀的藏族繪畫中,已有人體解剖圖。北宋時期,王惟一曾鑄造銅人,分臟腑十三經,是人體模型的首創。南宋宋慈所著《洗冤錄》和明代王圻著《三才圖會》,對人體解剖及人體形態分類有較詳細的記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猿猴與人類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直到清朝末年,人類學沒有能在中國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現代人類學是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的。最初有嚴復等人翻譯有關人類學的著作。20年代,蔡元培在北京大學開設人類學講座,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建立人類學研究組。當時偏重於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從事體質人類學研究的較少。20~30年代,外籍學者中,加拿大學者步達生對遼寧、甘肅和河南史前人類遺骸著有報告,德國學者魏敦瑞以研究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化石著稱;此外,清華大學的俄國學者史祿國(1887~1939),對華北、華東和廣東人進行過體質調查,成都華西大學的W.R.莫爾斯對四川一些少數民族作過體質測量和觀察。中國學者中,李濟和吳金鼎調查過現代中國人的體質特征,分別著有《中國人的組成》和《山東人體質特征的研究》。吳定良曾主持歷史語言研究所第 4組(人類組)和浙江大學人類學系的工作,發表過一些現代人體質調查和古人類學方面的論文,對應用人類學方面也做過許多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建立瞭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學的專門研究機構,楊鐘健和裴文中為古人類學研究事業的發展作出瞭重要貢獻。賈蘭坡和吳汝康在舊石器時代古人類化石方面有許多重要的研究。顏訚則曾致力於新石器時代人骨的研究。目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以及上海和北京的自然博物館等單位,都有從事體質人類學的專業機構或專業人員。

  體質人類學的分科 人體形態學 分為人體學和測量學。人體學研究總的人類機體的個體變異、兩性差異、年齡變化、人類體質,以及各種生物和社會條件對人體結構的影響等。它同醫學緊密相關,對於確定體質發展規范、成長速度以及老年學研究等有重要意義。人體測量學是觀察並測量人體各部分的形態特征和尺度,確定一些形態指標和生理指標,用以探討人體的類型、特征、變異和發展規律。分活體測量和骨骼測量兩類。後者包括顱骨測量,是研究人類體質發展和種族差異的重要研究手段。

  人類起源學 研究早期人類體質類型的發生和發展,人類勞動、語言、社會的發生,人類起源的時間和地點。古人類學、胚胎學、進化形態學、化石和現代靈長學、心理學、生理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民族學、第三紀和第四紀地質學,以及年代測定技術等學科,與解決人類起源問題都是密切相關的。

  人是從古猿進化來的。關於人從猿的系統分化出來的時間尚無定論,根據現有的化石材料,一般認為至少在1000萬年以上;近年來也有人根據蛋白分子的進化速度推算,認為離現在不過500萬年。

  從已經發現的化石材料判斷,人類起源於非洲和亞洲南部的廣大地區。一些學者認為,臘瑪古猿可能是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早期代表,南方古猿(見南猿)中的原始類型可作為晚期代表。前者大約生活在距今1400~1000萬年,後者可以早到距今500萬年左右。人類的歷史發展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①南方古猿或早期直立人,已具有適應直立行走的體質結構特點,腦量相對較大,但有許多原始性質,已能打制簡單的礫石工具。生存時代距今約300萬至200萬或150萬年,目前主要發現在非洲。②直立人或晚期直立人,包括早更新世後期和中更新世的直立人類型,體質上仍有明顯的原始性質。他們的腦量顯著增大,能制作較進步的舊石器,並開始用火。其時代約距今200萬或150萬至40萬或30萬年,在亞、非、歐 3洲都有發現。③古人或早期智人,包括中更新世後期和晚更新世前期的人類,他們在體質上更接近現代人,但仍有相當的原始性質。能制作不同形式的標準化石器,具備人工取火的能力。其時代約距今30萬或20萬至5萬年,他們可能是由擴大瞭的區域裡的晚期直立人的主要部分演化而成。④新人或晚期智人,包括晚更新世後期直到現代的人類,體質上即使在晚更新世後期,也已與現代人基本上相似。文化上已有雕刻和繪畫藝術,並出現瞭裝飾品。大約從5萬年前開始,逐漸發展為現代世界上的各人種。

  從早期人科到現代智人的發展圖式,還有許多問題:如臘瑪古猿在人科系統上的位置還未最後確定,從早期人科祖先到南方古猿之間還有幾百萬年的空白,南方古猿中的哪些類型是早期直立人,不同地區的晚期直立人化石是否屬於同一類型,各地區晚期智人和早期智人之間的關系,現代各色人種是怎樣形成的等等,都有待於進一步研究。中國的古人類化石材料非常豐富,從臘瑪古猿、直立人到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化石都有發現,這表明中國大陸是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地區。

  人種學 人種學研究現代人種的起源和發展,人種的分類和地理分佈,人種間的相互影響等問題。人種是具有區別於其他人群的共同遺傳體質特征的人群。現代各色人種,主要是根據人類體質的外表性狀,如膚色、眼色、發色、發型、頭型、面部特征、身材及血型等生理生化特性劃分的。人種分類所依據的這些體質特征,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具有遺傳性,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發生重大的改變;受外界影響的變異范圍很小;相對而言不受性別和年齡的影響。

  人種分類是生物學的分類,現存的人類屬於同一個生物學種,即智人種。現今世界的人類一般分為3個大的主要人種:黃種(蒙古人種或亞美人種)、白種(歐洲人種或高加索人種)、黑種(尼格羅人種或赤道人種)。有人主張把澳大利亞人種從尼格羅人種中分出,單列為第 4個大人種(棕種)。還有人根據現代人種與相應地區直立人之間可能存在的淵源關系,分成澳大利亞人種、蒙古人種、剛果人種(即非洲黑人)和好望角人種(即佈須曼人和霍屯督人)5個人種。不同的學者往往有不同的人種分類。在各主要人種間,彼此又以一些過渡人種類型相聯系。

  一般來說,自然地理環境在人種形成的早期階段起著重要的作用,主要人種的各種性狀都與一定的地理區域相聯系。由於高山、深谷、河流、沙漠等自然屏障,使不同地域的人們長期隔離生活於不同的自然條件下,也會引起種族的分化。人種的混雜也是影響種族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上述諸因素在人種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很復雜。許多人種在歷史上曾多次遷移,經歷瞭人種混雜。混雜的種族,如長期處於隔離狀態,則又可能產生新的類型。因此,要闡明某一種族特征形成的原因,必須全面分析該種族發展的歷史及社會文化等因素的作用。

  根據現有化石材料判斷,各主要人種是在舊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約5萬至1萬年間)開始形成的。蒙古人種可能是在中亞和東亞的幹燥草原和半沙漠地帶形成的,爾後向各方面擴展與歐洲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相混雜。歐洲人種最早可能是在南歐、北非和西南亞地區形成的,逐漸向整個歐洲和鄰近地區擴展,與其他人種特別是與黑種人長期混雜。尼格羅人種可能起源於非洲的東北部,然後擴大到非洲的其他部分。澳大利亞人種最早可能起源於南亞地區,以後遷徙到大洋洲諸島,長期與其他人種處於隔離狀態。

  關於現代各人種起源的理論,有單元論和多元論,前者主張各人種起源於一種古猿,後者主張起源於不同的古猿。現有材料證明,單元論是正確的。隨著世界各地人類化石的不斷發現,特別是早期智人化石的發現,又產生瞭現代人種是由某一種早期智人演化來的,還是由各主要人種分佈地區的直立人經過該地區的早期智人演化來的問題。

  中國發現的化石材料證明,中國大陸是研究蒙古人種起源和分化的重要地區之一。在中國早期智人(大荔人)頭骨上開始出現某些蒙古人種方向的性狀;在晚期智人化石上(山頂洞人和柳江人)已有較明顯的蒙古人種形態,並在體質上存在南北異形。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體質則更接近同一地區的現代類型(見中國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體質特征)。

  體質人類學在考古學研究中的作用 考古發掘中出土的人體遺骸(包括古人類化石)是體質人類學的重要研究對象,對人類骨架的研究可為考古學提供古代人類及古代社會的許多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說,隻有經過人類學鑒定的考古材料才是完整的。

  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的體質形態特點與文化發展階段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確定人類體質發展水平是劃分舊石器文化發展階段的重要內涵之一。種族人類學的研究對古代居民,特別是新石器時代以後人類種族(人種)的復原有重要意義。在考察不同種族互相毗連地區的古文化溯源和相互關系時,人種成分的確定尤為需要。在研究人種類型和族屬關系時,收集有明確族別可考的人骨特別有價值。

  骨骼的性別、年齡鑒定對考古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骨架的性別鑒定資料,可能證明某些隨葬物與原始社會兩性勞動分工的關系。在一些新石器時代墓地普遍存在的同性或異性合葬,可能與一定的氏族婚姻形態有聯系。在其他葬俗(如埋葬的頭向、面向等)上,也可能存在性別的差異。對一些特殊埋葬(如殷墟的西北岡祭祀坑)的性別年齡進行觀察,可能給驗明死者身份提供佐證。大規模墓地人骨的性別年齡調查,能夠獲得兩性年齡分配與平均壽命等資料,這些資料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古代居民的生活狀態和人口組成情況。此外,古代墓葬中的隨葬品或裝飾品,可能包含有宗教巫術和圖騰因素,也可能表示社會地位。判斷這類隨葬品的性別歸屬,可以瞭解其時其地古代居民的宗教信仰和氏族社會性質。

  古代人骨骼的某些部位,有時有人為制造的畸形,如畸形顱和拔牙等,可能是古老風俗或實行某種儀式的產物。從骨骼上詳細調查這類畸形的種類、出現頻率和分佈范圍,有助於瞭解古代文化交流和民族遷移的歷史。而從骨骼上考察古病理,則可能追蹤某些現代疾病的起源和發展。在骨骼上可能見到的主要有骨瘤、骨關節病、骨感染引起的一些疾病,各種頜骨和牙的疾病,某些先天和後天、內分泌與血液紊亂、食性效應及不明病因的骨性愈合等引起的各種骨疾病。其中有許多病例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史前時代。這些病理資料在比較古代人和現代人的體質健康水平,食物與生活方式,以及研究人體與自然環境、生活的和社會的條件之間的關系時,很有意義。與遺傳病有關的某些骨畸形,可以幫助判別同一墓穴或小區隔離墓中死者之間的遺傳或傢族關系。考古材料中發現的骨創傷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其中,有些是因暴力的傷害,可以根據創傷的形態特點,推測所使用的兇器或武器類型。

  除瞭對骨骼作性別、年齡、身高、種族類型等鑒定外,用頭骨復原不同古代民族的典型相貌,對考古學的歷史復原和種族人類學的研究也有參考價值。用這種方法可以再現某些歷史人物的面貌。

  

參考書目

 吳汝康等:《人類發展史》,科學出版社,1978。

 P.B.Hammond, Physical Anthropology and Archae-ology, Second Edition,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New York,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