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裏米亞半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屬西元前第5千年至前第3千年中,介於本地中石器時代文化與豎穴墓文化之間。1927~1928年蘇聯考古學傢Б.С.茹科夫在聖彼得裏高原進行瞭最早的發掘。迄今作過發掘的遺址都在山區,草原地區隻作過一些調查。

  遺址有露天和洞穴兩類。文化層往往受到破壞,居住遺跡僅見有石灶址。陶器系手制,一般為灰陶,胎中摻草、石灰石細粒、石英砂或貝末,基本器形為大口圓腹的尖底器或圜底器。有的飾以劃紋和戳刺紋。石器器基本為燧石制的細石器。曲型器物有扁體石核、梯形器、半月形器、葉形或菱形箭鏃。梯形器和半月形器是復合工具的嵌刃。有的石器如一面加工的石核、刀形石片、短刮器等仍保留中石器時代的特點。

  出土的赤鹿、狍等獸骨及上述工具組合表明經濟以狩獵為基礎;豬、牛等傢畜的遺骸,說明當時已有原始傢畜飼養業。根據畜群成份及某些器物形制的比較,推測這裡的養畜業可能是由西方的佈格河-德涅斯特河文化傳來的。但從石器和陶器看來,克裡米亞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聯系主要是兩個方向:一是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及其東面的伏爾加河下遊、伏爾加-烏拉爾河間地;一是高加索和中亞(見克爾捷米納爾文化、安諾文化)。第聶伯河左岸、克裡米亞和高加索早在中石器時代即屬同一文化區,以幾何形細石器為特征,進入新石器時代後,彼此仍保持文化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