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西伯利亞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分佈於蘇聯葉尼塞河中遊米努辛斯克盆地和阿勒泰地區。年代約當西元前第3千年下半葉至第2千年初,介於本地新石器文化與奧庫涅夫文化之間。20世紀20年代蘇聯考古學傢С.А.捷普勞霍夫根據米努辛斯克盆地巴捷尼村墓地所在的阿凡納謝沃山而定名。典型遺跡還有同一盆地的捷西村墓地和瑟達村墓地等。

  該文化用紅銅打制耳環、手鐲等飾物和針、錐、小刀等用具,也有金、銀、隕鐵的飾物;石器仍常使用,有斧、杵、磨盤、矛、箭箭鏃等。墓中常出綿羊、牛、馬等傢畜的遺骨,表明當時已進入早期畜牧階段,但漁獵和采集仍有重要意義。傢庭手工業生產得到發展,有制陶、骨雕、木雕、毛紡、制革等。陶器為手制,器內用草抹平或齒形器修平,火候不高,胎呈黑色。器形為尖底罐、圜底器、平底缸形器和香爐形器,也有專供兒童隨葬的小型尖底器。一般飾短劃道、篦紋、杉針紋等簡單紋飾。

  遺址面積不大。房子有地穴式和原木房兩種類型。墓葬的土塚上有圓形石垣,高達1米,直徑5~6米。塚下建一個或數個方形墓穴,穴上以原木或石板覆蓋。多單人葬及3~8人同穴的集體葬,少數為雙人合葬。死者以坐姿入殮,後來形成仰身或側身屈肢。在墓穴與垣壁之間,還附建兒童墓葬。各墓的隨葬品尚無貧富分化現象,因此推測該文化處於母權制氏族社會階段。居民屬古歐羅巴人種,是亞歐大陸歐羅巴人種的最東支。在文化面貌上,這一文化同黑海沿岸豎穴墓文化、木槨墓文化以及中亞紮曼巴巴文化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關於當時社會是否已有父權制的初步發展,以及該文化是否系本地起源等問題,尚存在不同意見,需作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