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球或一定地區內大氣環流特徵的主要形式。每種環流型都伴有一定的天氣氣候特徵。它是天氣氣候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對大氣環流型的研究,也是長期天氣預報的重要方法之一。

  1874年,W.柯本首次研究瞭地面氣流特徵同聖彼德堡(列寧格勒)天氣的關係,他根據該地區等壓線的走向(平直、氣旋式彎曲、反氣旋式彎曲)和氣旋或反氣旋中心的位置等,將環流分成6種類型。1915年,Б.П.穆利塔諾夫斯基以自然天氣週期(見季節)內地面冷高壓的路徑作為分分類的基礎,劃分成5種類型:西方型、混合型、西方活動極地型、東方活動極地型和信風極地高壓型。後來Г.я.萬根海姆又綜合成3種基本型:①東方型(E)。歐洲有高壓控制,歐洲北部出現偏東氣流,歐洲大陸氣溫下降,歐洲以北海洋上氣溫上升。②西方型(W)。從北大西洋到歐洲盛行西風,歐洲氣候溫暖。③經向型(C)。歐洲中部有低壓槽,溫度呈經向分佈,中歐寒冷而東歐溫暖。此分類法,既考慮對流層中部的環流特征,也適當考慮海平面的氣壓分佈。又因分法簡明,時間序列較長(從1891年開始)而得到比較廣泛的應用。

  1939年,C.-G.羅斯比從理論上論證瞭西風強度在大尺度天氣過程中的作用,將大氣環流劃分為高指數環流和低指數環流兩種基本類型,並指出兩者的動力性質不同:高指數時中緯度的西風環流強,大氣長波的波長較大,此時,溫度和降水都呈緯向型分佈;而低指數時中緯度的西風環流弱,多阻塞高壓或切斷低壓,此時,溫度和降水都隨槽脊的位置不同而呈經向型分佈。

  中國曾有過幾種環流型的劃分方案,如按東亞地面天氣過程的特征和中緯度西風帶環流等進行分型。應用比較廣的環流型是:冬季著重考慮東亞大槽和西風帶的波動,夏季則在考慮西風帶的同時,更註意副熱帶高壓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