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日本海與東海、黃海的重要通道。位於朝鮮半島東南與日本九州、本州之間,呈東北-西南走向。北界為墾絕岬至川尻岬的連線;從長崎半島野姆岬經濟州島至朝鮮半島西南角為其南界。長約222公裡,寬約185公裡,水深一般在50~150米之間,最大深度228米。主要島嶼有巨濟、對馬、壹岐、平戶及福江島等。海峽中的對馬島把水域分割成東、西兩大水道:西水道(朝鮮半島與對馬島之間,即狹義的朝鮮海峽)寬約67公裡,平均水深約95米;東水道(對馬島-九洲)寬約98公裡,平均水深深約50米。位於東水道中部的壹岐島,又將該水道分為兩部分:對馬島-壹岐島(寬約50公裡)的水域稱對馬海峽;壹岐島至九州之間稱壹岐水道。第四紀冰期時,因冰川發育引起海退,使日本列島與朝鮮半島相連。冰期後,海水入侵,形成海峽。

  海區屬日本海大陸架區,海底地形較平坦,但有少量的舟狀盆地和窪地。第三系沉積物厚達千米。現代沉積物呈西南—東北帶狀分佈;東、南部為砂質,並有貝殼和珊瑚;九州北岸及島嶼附近出現巖石底;西北部朝鮮近岸為泥底,向外為砂質泥。

  海區兩端開闊,航路通暢。兩岸為沉降式海岸,岸線曲折,島嶼林立,多良港海灣(尤其在朝鮮一側)。主要港口有釜山、鎮海、麗水、下關、福岡、佐世保、長崎等。

  地處東亞季風氣候區,1月氣溫最低(2.2℃),8月最高(26.4℃)。年降水量1400~2200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10月至翌年3月為旱季。霧季出現在3~7月,尤以5~7月最多,朝鮮南岸與濟州海峽附近為多霧區。冬季盛行西北和西風,風力較強,海浪較大;夏季多西南和南風,風力較弱,海浪較小;春、秋季風向不定,浪向較亂。6~10月為臺風季節,尤以7~9月最多。

  海峽有對馬暖流通過。按傳統的說法,對馬暖流是東海黑潮主幹在屋久島以西附近分出的一個北上分支。近來有人認為:它是黑潮水與中國大陸沿岸水在東海中部相遇的混合水,具有高溫、高鹽和流向穩定等特征。流幅70~150公裡,夏寬冬窄。從濟州島東南起,對馬暖流由南轉向東北。流速25~50厘米/秒,最大為90厘米/秒,流量(3.3~4.9)×1063/秒。流抵對馬島西南後,分別進入東、西水道。西支勢力較強,流幅窄、厚度深、流速大(夏季表層最大流速75~90厘米/秒,冬季為25~30厘米/秒),流量占流入該海峽總流量的52~71%;東支勢力較弱,流幅較寬、厚度淺、流速小(夏季表層最大流速50~65厘米/秒,冬季20~30厘米/秒),流量占總流量的29~48%。對馬暖流靠朝鮮一側,接納瞭部分朝鮮西岸和南岸的沿岸流,故在濟州島至對馬島一帶,出現鋒面。受島嶼及地形影響,在對馬島北面、東面和濟州島東面及東水道出口處,還存在著渦旋或逆流。對馬暖流除有夏強冬弱的季節變化外,還有7年及4年的變化周期。

  朝鮮海峽是東海水輸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每年通過該海峽進入日本海的水量約5.7萬立方公裡,占流入日本海水量的88%。對馬暖流不斷地把大量海水輸入日本海,使日本海的平均水位要比同緯度鄰近的太平洋的水位高4~24厘米。當暖流流量增加時,日本海水位上升;反之則下降。

  冬季表面水溫10~15℃,鹽度34.0~34.6,夏季分別為23~28℃,31.5~32.5。溫、鹽度為東南高、西北低,與流系配置一致。12月至翌年4月,溫、鹽度隨深度變化很小;5月末出現溫躍層,7~9月躍層最強,並在西水道深層出現水溫為6℃以下的冷水(為日本海深層冷水團南伸的一部分)。躍層在西水道位於5~30米,東水道位於20~40米處;11月後躍層逐漸消失(西水道深層冷水也衰退)。

  潮汐類型以正規半日潮為主,但有顯著的日不等現象。濟州島沿岸、北九州及下關一帶為不規則半日潮。潮差由西南向東北遞減:前者可達3米,後者僅0.5米左右。潮流以半日潮流為主,流速50~150厘米/秒,個別水道達300~350厘米/秒。

  生物資源豐富,魚類區系為印度-西太平洋區中-日亞區。暖水性魚種占優勢。對馬暖流、南朝鮮沿岸流與來自日本海的冷水交匯處及渦旋區附近,為良好的漁場。盛產鰮、鰺、鮐、柔魚、鯛、訖和秋刀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