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語言、表情、態度、動作以及環境設置等心理學手段對患者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的障礙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又稱精神治療。它對臨床醫學中的各種疾病的治療與預防都有實際意義。

  理論基礎 心理治療強調心理因素在發生疾病與治療中的重要作用,認為人的心理與生理、心理與病理、心理與健康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在中國古代醫學論著中記有很多關於心理因素作用的論述和臨床經驗。《靈樞》指出:“心者,五臟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問》則說:“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而“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這些闡述,指出大腦是心理活動器官,心理活動與內臟器官的功能密切相關,心理活動失調可以影響軀體各系統的功能,導致各種功能障礙。對於治療疾病,《素問》提出“精神不進,志意不治,病乃不愈”的觀點。《靈樞》則特別強調醫者對於患者應當“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若”,主張任何治療都應從“治神入手”,並以“治神為本”。

  心理治療註重語言文字等第二信號系統在治療中的作用。早在古希臘和古埃及時期,醫生們就曾強調言語同手術刀一樣,是一種治療疾病的工具。後來人們對暗示和催眠的深入研究,進一步從理論和實踐上論證瞭語言在影響人類健康和疾病中的特殊地位。И.Π.巴甫洛夫的兩種信號系統學說,揭示瞭語言文字等第二信號系統的活動對於人的心理、生理功能具有調節和治療作用,從而使這一學說成為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之一。

  現代心理學關於學習的理論,特別是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和B.F.斯金納的刺激強化學說,應用於心理治療的臨床實踐,也為行為療法等一系列心理治療手段提供瞭理論基礎。

  重要學派和療法 各心理學派在心理治療問題上指導思想不同,提出瞭不同的治療技術和方法。

  精神分析學派 根據S.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觀點,以精神動力學的理論為基礎,主張通過內省的方式,以自由聯想、移情、精神疏泄和分析解釋的方式,把患者被壓仰在無意識中的某些幼年時期的精神創傷或痛苦體驗挖掘或暴露出來,並加以疏導,幫助其獲得“領悟”,使之重新認識自己,進而重建自己的人格,改變其原有的行為模式,從而解除疾病,恢復精神健康。

  心理生物學派 根據A.邁耶心理生理學的觀點,把每個患者看作一個獨立的心理生物單位,認為疾病乃是身心兩方遭到打擊而產生的一種心理生物學反應。患者正是由於受到一系列不良影響而逐漸形成一種不健全的人格,當他遇到不能忍受的現實時,就退縮到疾病中去,精神障礙就是這樣產生的。該學派治療原則著眼於促使患者改善自己與周圍環境的聯系,改變患者的態度,並幫助他更深入地理解本身的問題,以糾正過去對生活和環境的適應方式,從而作出根本的改變。他們主張采用書寫自傳的方法來促進和啟發患者取得這種新變化。

  以患者為中心的療法 C.羅傑斯於1938年首創,1951年前稱之為“非指導性咨詢”。羅傑斯認為,接受這項幫助的不是患者,不是一個被人操縱的或以醫療方式加以處理的模型,而是一位委托人,是一位應該被醫生重視並且受到尊重的當事人,他與醫生應是平等的關系,而不是讓醫生作為權威者來要求他接受指導。這一學派不挖掘和探索患者過去隱藏的原因,而強調要創造一種氣氛,使患者自己能自由地暴露或表達他對疾病的體驗和感受;醫生的責任僅僅是以熱情友好的態度鼓勵和幫助患者考慮,必要時澄清疾病對他的危害和影響,而不是給以其他的勸告、建議或控制。羅傑斯指出,患者有他自己的自主權和對其本身負責的能力,而不是一個被動的治療對象,他可以在醫生的協助下,建立起更好的自知力,對自己和周圍的社會環境更深刻更現實的理解和認識,進而自動地解決自己的問題和矛盾,消除癥狀,改善對社會的適應態度,達到恢復心身健康的目的。

  藥物麻醉分析療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這一學派的觀點和治療方法曾被廣泛應用於治療戰爭神經癥,在一般精神病學范疇內也曾被用作輔助診斷。其方法是,以2.5%硫噴妥鈉溶液緩慢施行靜脈註射,當患者達到全身松弛的半睡狀態時,可產生一種心情舒適和安靜的感覺,表現願與人交談,而且其思想表達也比較順暢,對過去被壓抑的記憶、情感和矛盾等也都可能暴露。這樣,通過疏導就可解除患者的癥狀。在患者談話的過程中,可根據其病情給予啟發、鼓勵和暗示,以促進康復。

  支持療法 F.C.索恩於1950年首次提出並加以整理的一套治療方法。它屬於指導性方式,采取勸導、啟發、鼓勵、同情、支持、評理、說服、消除疑慮、再度保證等等措施,幫助和指導患者分析認識自己面臨的問題。這種療法的實施一般以醫生為主導,給予患者各種建議並協助他改變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緩和、減輕以至消除他所遭受的疾病痛苦,恢復健康。這類療法多用於某些短暫的挫折、環境的嚴重壓力、緊張刺激以及其他災難導致患病,並在心理上需要一種權威性支持的患者,使之對外部不良因素能夠恢復抵禦、調整和適應的能力。這類療法有時還有助於對患者的疏導,以消除他對某些問題的敏感,如殘廢和死亡等;有時則采取“公開討論”和“精神發泄”的方式,讓患者盡量將被壓抑的體驗、生活中的矛盾、不滿和委曲講出來,從而消除焦慮情緒。在某些情況下,改換環境,暫時脫離過去的緊張狀況,或指導患者對其整個軀體進行放松的練習,或合並催眠和暗示療法,都會產生一定的療效。有些學者提出可適當輔以中性藥物(安慰劑),或合並物理療法、工娛療法,配合以音樂、舞蹈、繪畫、雕塑等方法以提高治療效果。這類療法一般多采取面對面的個別心理治療形式,但也可以集體形式進行,除利用語言外,醫生的態度、表情、舉動以及治療環境的選擇,對患者的信心、對醫生的信任和良好的醫患關系等都有很大的影響。

  森田療法 由日本精神病學傢森田正馬創立。他認為,神經癥是在疑病素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類患者的求生欲很強,也具有一定的自知力,常為自己的身體健康、精神安寧和生命安全擔憂,因此常常會把一些軀體和精神方面的日常變化,如偶然發生頭昏、心跳、失眠、精神不集中致使工作不利或記憶力減退等誤認為是病理現象,並進而感到恐懼、緊張、焦慮,結果越是註意這些現象,感覺越敏銳,“癥狀”也就越加重,而“癥狀”的“加重”又將使其情緒更為緊張,如此一再反復,形成惡性循環。森田稱這種狀況為精神交互作用,並提出要以精神頡頏作用破壞其交互作用,即對患者的苦悶和煩惱不予勸慰,而是聽之任之,讓它自然發展,當其達到頂點後,就會不再感到煩悶。因此,他讓患者對這些“癥狀”不加排斥,也不加以壓抑,這樣就可以使“癥狀”減輕,直至消失。

  演劇療法 由J.L.莫雷諾於1921年在維也納創立。這種療法以演劇的形式使每一個參加治療的患者將其被壓抑的情感沖突、心理矛盾、挫折、失意、憤恨、緊張、焦慮或其他性格方面的問題,通過表演和對話,自發地、毫無拘束地表達出來,使之不受任何現實的束縛而得到宣泄,醫生及其他作為觀眾的人以鼓勵或提問的方式協助演出。由於這種表演方式能使表演者更好地對照自己的問題,深入認識和理解自己,從而解除過去所承受的緊張和壓抑,獲得治療效果。

  社會療法 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基點,側重於探討一般環境和社會經歷對人的心理發展產生的影響。這類療法主要采用集體參與和共同解決問題的方式。就廣義而言,社會療法包括工作療法(勞動治療)、娛樂療法、環境療法和姿態療法等,它采用康復醫療的形式治療精神病患者,以促使其恢復各種社會活動。由於社會療法致力於人們之間交往關系的改善,因而對於解除心理-社會因素對人的精神狀態的影響,協助人們處理學習、工作、傢庭生活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緊張刺激狀況,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社會療法也常用以輔助其他療法。

  傢庭療法 人們的健康以及人格的發展與傢庭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邁耶在20世紀初就開始探討傢庭療法的理論並加以實踐。A.阿德勒(1930)在主持教育問題討論會時也強調傢庭對兒童行為指導的重要意義。J.豪厄爾斯認為,精神病的病因、治療和預防等都不能脫離傢庭的影響和作用,因此他主張以整個傢庭作為治療的單位和對象。後來,他的這種觀點進一步發展為精神病學中的一項專門學問──傢庭精神病學。傢庭治療采用召集所有或部分有關的傢庭成員共同參加討論的方法,在討論中教導、啟發患者理解自己的疾病,傢庭成員也要對此有正確認識,做到互相關心和互相幫助,促使患者恢復健康。

  格式塔療法 是F.S.佩爾斯從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中引伸並發展而來的療法,它對患者整體(包括患者的生物學組成部分、器質性功能、知覺結構以及個體與外在環境的相互關系)實施治療。這種療法可通過個別治療或集體治療的形式進行,著重於患者當前的感受、思想和實際體驗,而不強調對過去的回憶或將來的期望,其目的在於幫助患者恢復自知力,使之對自己有清楚的理解,促使其註意力回到當時的實際生活中去,並對自己的疾病有較深的認識,從而獲得康復。

  基本形式 心理治療的形式從屬於治療的目的、內容和方法。通常依據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交往方式而劃分為集體心理治療和個別心理治療兩種基本形式。

  集體心理治療 一種最簡易而被普遍采用的形式。多選擇具有同樣疾病的患者參加,他們通過相互學習和討論,促進理解,從而加深認識並改變對事物的態度。醫生可在各個時機,結合各患者的病情和癥狀,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采用動員、引導、說服、解釋、教育、啟發、誘導、評理、論證等方法,適當地給以鼓勵、支持和保證,並把疾病知識傳授給患者,幫助患者從本質上理解自己所患的疾病,剖析致病因素,分析每一癥狀,探討長期不愈的原因,瞭解藥物的作用和服用的意義,認識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同時還可邀請治療上已取得顯著效果或痊愈的患者,敘述其切身體會,彼此啟發,解除疑慮,增強信心。集體治療一般以大班講解結合小組座談的方式進行,避免學院式講課,防止情緒緊張,展開自由討論,造成生動活潑的局面。

  個別心理治療 患者除具有一般共同性問題外,常各有某些特殊的心理沖突,且有不同的個性特征,因而對問題有特有的態度與特殊的反應方式,其中有些不便集體討論,需要個別處理。在實施個別心理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醫務人員要和藹、熱情、嚴肅、認真、細致、耐心地幫助患者,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在治療疾病的同時還應當重視防止復發,並註意使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以及傢庭療法、社會療法、保健宣傳等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