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科苧麻屬的1種(見彩圖)。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植物,分佈中國秦嶺、淮河以南山區;日本、東南亞等地也有。

苧麻,蕁麻科

  莖叢叢生,密被長粗毛。葉互生,常圓卵形,基部近截平或寬楔形,先端驟尖,邊緣有牙齒,下面密被雪白色氈毛;托葉分生。圓錐花序腋生,或植株上部為雌性,其下的為雄性,二者交界處的花序常雌雄花混生,或同一株的全為雌性;團傘花序,由多數花(雄的較少)密集成小球形花簇,著生於花枝上。雄花小,黃綠色,花被片與雄蕊4,中央有一倒卵形的退化雌蕊;花粉粒近球形,直徑約13微米,具3孔,外壁細網紋狀;雌花小,花被管狀,頂端有2~4齒,柱頭線形。瘦果細小,橢圓形。染色體基數x=14(見圖)。

  苧麻還有幾個變種,主要根據莖、葉柄及葉片的被毛、葉形及其基部與先端的形狀、托葉合生或分生和雌花被頂端裂齒數目等特征作為分類的依據。除野生外,也常栽培,並常有野化,即栽培植物失去瞭某些栽培性狀變為假野生型的居群,彼此可雜交,無生殖隔離障礙;系二倍體,2n=28;風媒傳粉。

  具有經濟價值的纖維存在於苧麻莖皮層內的初生韌皮部內。苧麻的初生韌皮部纖維細胞單個或互相毗連地分散在初生韌皮部的薄壁細胞之中,一般長60~250毫米,最長達550毫米。苧麻的初生韌皮纖維細胞從初生分生組織分化出來後,胞壁明顯延長擴大,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木質素、蠟素、脂肪、水溶物、含氮物質等在胞壁上沉積,形成瞭纖維細胞的次生壁,其中纖維素含65~75%,它是決定纖維質量的主要成分,與品種、氣候、栽培條件有密切關系。麻莖生長很快,在長江流域一年可收獲3次,纖維素的含量以二麻最高,三麻次之,頭麻最低。

  苧麻的韌皮纖維拉力強,富有彈性,潔白有光澤,同時吸收和散發水快,耐腐黴力強,散熱快和絕緣性能好,是國防工業、漁業和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湖南瀏陽和江西萬載夏佈享有盛名,夏日衣著多用之。根為利尿解熱藥,並有安胎作用,葉為止血劑,根葉並用治急性淋濁、尿道炎、出血等癥。嫩葉可養蠶,作飼料。種子可榨油(含油率36%),供制肥皂和食用。苧麻的栽培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前14~前12世紀,殷墟出土的《卜辭》中就有絲麻的象形文字。苧麻於18世紀初輸入到歐洲和北美。中國苧麻產量占全世界總產量的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