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古代民族。①“僰人”之稱最早見於《呂氏春秋》,為“西方之戎”,屬氐羌族群。秦以前有僰侯國,在今四川宜賓地區。秦略通“五尺道”,買賣僰人為奴隸,史稱“僰僮”。漢初設僰道(縣),那裏已很少有僰人。漢武帝通西南夷,滇(今雲南滇池地區)和邛都(今四川西昌地區)兩部落也居住有大量僰人,史稱“滇僰”和“邛僰”,他們都梳椎髻的髮型,種田,有聚居的村落。據1955年晉甯縣石寨山滇王墓葬出土文物考察,已進入早期奴隸制。新莽天鳳元年(西元14年),滇池地區僰人首領若豆豆、孟遷起義,反抗王莽暴政。漢末以後,“僰”的名稱不見於記載。漢晉間出現瞭“叟”,而南北朝與隋代又出現“爨”,都是與僰相對應的稱謂。“僰”、“叟”、“爨”是在不同時代對西南氐羌族群中比較漢化者的族稱,故史書也稱為“氐僰”、“氐叟”、“爨氐”。唐代稱“西爨白蠻”或“白蠻”,為南詔文化的中堅。宋代大理國是僰人(白人)建立的。元、明繼續稱為僰人或白人。明、清以後稱“民傢”。他們都是白族的先民。

  ②元以後也稱傣族先民“白夷”為“僰夷”,最早見於《元史·泰定帝紀》。一般稱“白人”為“僰人”,稱“白夷”為“僰夷”,有所區別。

  ③有些記載也有襲用“僰人”舊名稱四川南部古僰道地區各族,如稱“懸棺葬”墓為“僰人墓”、“僰棺崖”等。而元李京《雲南志略·諸夷風俗》認為,這是川南、滇東北“土僚”族的墓葬,僰人(白人)未發現有這種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