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與唯物主義對立的理論體系。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舊譯觀念論。

  英文idealism(唯心主義)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為“觀念”。大約在17世紀末西歐的哲學語言中開始出現idealist(唯心主義者)一詞,如G.W.萊佈尼茨在《對培爾的思想的答復》一文中就使用瞭這一名詞。從18世紀開始,人們用唯心主義稱呼G.巴克萊的學說說。I.康德則把自己的學說稱為“先驗的唯心主義”,而把那種否認或懷疑在我們之外存在著客觀對象的學說稱為“經驗的唯心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科學地總結瞭哲學發展的歷史,對唯心主義作瞭科學的規定,並指出瞭它的本質。

  本質和類型 蒙昧時代的人們不瞭解精神是肉體器官的產物,誤認為有寄寓在肉體之中、可以離開肉體獨立存在的靈魂,由此產生瞭靈魂不死的觀念;他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極其薄弱,把無法解釋和無力控制的自然力人格化,產生瞭萬物有靈的觀點。這些原始觀念隱含著精神可以脫離物質的臆想,是唯心主義的萌芽,但還不是哲學唯心主義。哲學唯心主義是在生產力的發展造成瞭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剝削階級中的一部分人有閑暇專門從事智力活動的時候同哲學唯物主義一起產生的。

  唯心主義可以區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種基本類型:主觀唯心主義的特征,是虛構出某種脫離物質、脫離人的肉體的“自我”,並把它當成唯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主觀唯心主義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我”的感覺、觀念、意志、情感等等的產物,沒有“我”就沒有世界。如在中國,宋代的陸九淵認為,“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的王守仁認為,“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是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心之本體無所不賅”,“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在西方,18世紀英國的巴克萊認為,物質是“不存在的實質”,“感性實物”是“觀念的集合”或“感覺的組合”,“對象和感覺是同一個東西”,“存在就是被感知”。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德國的J.G.費希特認為,“自我”是自身的原因和世界的本原,“自我”周圍的現實世界是“自我”創造的“非我”。這些都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表述。19世紀30年代以後,主觀唯心主義在西方的主要趨勢是抹煞哲學的基本問題,宣稱物質與意識何者是第一性是無意義的問題,而以“經驗”、“要素”、“事件”、“心理的東西和物理的東西”等“中立”的名詞取代物質和意識的科學概念,自稱為超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上的“新”哲學,如實證主義、新康德主義、馬赫主義、實用主義、新實在論等。還有些主觀唯心主義流派把意志、情感說成是第一性的東西,宣揚非理性主義,如唯意志論、存在主義等。

  客觀唯心主義的特征,是虛構某種脫離物質、脫離任何個人的“客觀”精神,並把它當成萬物的創造者。在中國,西周時代的天命觀是具有初步理論色彩的客觀唯心主義。漢代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是系統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他認為“天”是“百神之大君”,“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三綱五常”的封建秩序是“天”有意志有目的安排的。魏晉玄學把神秘的精神實體作為萬物的本原。王弼認為“萬物皆由道而生”,而“道”是“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的獨立存在的精神。宋代的朱熹認為“理”是天地萬物的創造主,“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隻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瞭。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在西方,古希臘柏拉圖的“理念”說是最早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他認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實的存在,由具體事物構成的“感性世界”則是由“理念”派生出來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歐洲中世紀的托馬斯主義和實在論也是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近代最大的客觀唯心主義代表是G.W.F.黑格爾,他認為“絕對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現象都是“絕對精神”在自我實現、自我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中的外部表現。現代客觀唯心主義的主要流派有新黑格爾主義、新托馬斯主義、人格主義等。

  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的區別是唯心主義內部的區別,兩者都把虛構的脫離物質的意識當作現實世界的本原,在這一根本點上是一致的,兩者在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內部也往往互相混雜或交錯。

  認識論根源和社會根源 唯心主義能夠長期存在並與唯物主義競長爭高,根源之一在於人的認識過程本身包含著陷入唯心主義的可能性。人類最初的、最簡單的抽象中就存在著認識的二重化和唯心主義的可能性。列寧指出:“人的認識不是直線(也就是說,不是沿著直線進行的),而是無限地近似於一串圓圈、近似於螺旋的曲線。這一曲線的任何一個片斷、碎片、小段都能被變成(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完整的直線,這條直線能把人們(如果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話)引到泥坑裡去,引到僧侶主義那裡去”(《列寧全集》第38卷,第421頁)。例如人的感覺是物質現象作用於感覺器官的結果,人的概念是現實事物的客觀本質在人腦中的抽象反映,但由於它們產生之後有相對的獨立性,人們就可能忘記它們的物質根源而誤認為它們是獨立的實體;人的意識有能動性,人們可能把這種能動性誇張到不受物質條件制約的程度;人的行為都是在意志或動機的支配下進行的,還可以靠他人的行為實現自己的意志或動機,工具的改革和技術的進步也離不開智慧的作用,人們可能因此誤認為意志、動機、智慧等頭腦的產物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東西。人對世界的認識永遠不可能窮盡,而許多哲學傢往往企圖建立終極真理的體系,因而不得不以幻想的聯系代替真實的聯系。這些都有可能使人們陷入唯心主義。所以,哲學唯心主義是經過人的無限復雜的(辯證的)認識的一個成分而通向僧侶主義的道路。它不是憑空產生的,是生長在人類認識這棵活生生的大樹上的不結果實的花。

  唯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它的產生、發展還有一定的社會根源。在階級社會中,階級利益對哲學的存在和發展起最重要的制約作用,它規定哲學傢概括現實和利用思想資料的傾向。凡屬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哲學,總是由於它本身的特點能夠滿足一定階級的利益,因而得到支持。在什麼條件下由什麼階級或階層、集團支持唯心主義,支持什麼形態的唯心主義,突出什麼方面,這取決於多種社會因素。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唯心主義是反動階級的精神支柱,因為反動階級懼怕人們按照世界的本來面貌認識世界,需要用顛倒瞭的世界觀麻痹人民和安慰自己。在另一些情況下,某些新興的剝削階級由於既有改變卑屈地位爭得政治統治的強烈要求,又懷著對統治階級和人民群眾的雙重恐懼,他們的矛盾惶遽傾向也往往通過唯心主義哲學表現出來。

  在階級和階級的影響完全消滅瞭的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們把復雜的認識過程中某一成分直線化、絕對化的可能性仍將存在,先進與落後、革新與保守的矛盾也仍將以特定的形式存在,因此,那時人們犯唯心主義錯誤的可能性仍然不會完全消失。但那時的唯心主義不再具有階級的性質,也不一定具有系統的形態。

  辯證唯物主義對唯心主義的原則立場 唯心主義的基本出發點是把精神、意識說成物質、自然界的本原,從根本上顛倒瞭世界的本來面貌,因而是與宗教同樣謬誤的世界觀。有的唯心主義本身就是精制瞭的采取理論形態的宗教教義;有的唯心主義雖然對宗教采取回避的、存疑的甚至反對的態度,但就其理論實質來說仍與宗教相通。唯心主義把人們的認識引入歧途,阻礙人們按照世界的本來面貌認識世界。辯證唯物主義毫不含糊地揭露一切唯心主義的荒謬性和反動性,同它進行不調和的鬥爭。

  辯證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鬥爭的方法與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鬥爭的方法有原則的區別。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哲學唯心主義並非僅僅由一兩個基本命題構成,而是包含著一系列推理和論斷的理論體系。唯心主義的謬誤在於把認識過程的某些成分誇大成脫離物質的獨立實體;撇開這種誇大,它對這些成分的論述仍然可能具有某些合理因素。唯心主義論證自己的觀點時所概括的某些經驗材料和科學成果,同唯心主義的解釋是有區別的。列寧甚至認為辯證的唯心主義比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更接近辯證的唯物主義,黑格爾的《邏輯學》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義最少,唯物主義最多”。唯心主義在論證謬誤的命題時往往能觸及客觀世界和人類思維中某些固有的矛盾,提出某些重大問題。它在同唯物主義鬥爭時往往能抓住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某些弱點,刺激唯物主義的發展。一種唯心主義批判另一種唯心主義時,往往能提供有利於唯物主義的論據或方法。研究唯心主義失足的途徑,可以獲得理論思維的教訓。而實際存在的某種唯心主義哲學也往往不是以絕對純粹的形態出現的,其中也可能有唯物主義的成分。因此,辯證唯物主義不是簡單地籠統地拋棄唯心主義哲學的一切內容,而是把它們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辯證的批判,具體地揭露其謬誤的性質、程度、根源和影響,並利用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因素。這樣才能真正不斷地戰勝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唯心主義,豐富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

  

參考書目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第1章,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列寧:《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第1、2、3章,見《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