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瑜伽行派重要術語之一。意謂世界一切現象都是心識所變現,心外無獨立的客觀存在。亦稱“唯識無境”。這種觀點認為有情的“識”可分為八種:前五識,謂能瞭別外界物件的眼、耳、鼻、舌、身等識;第六識,謂有想像、思考等統覺作用的意識;第七識,謂作為潛在的自我意識的末那識;第八識,謂作為前七識的根本及核心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內藏著被命名為種子的能產生世界各種現象的精神因素,故又稱為“藏識”或“種子識”。從阿賴耶識能維持種子及身心器官這一方面說,又被稱為“執持識”。。唯識的認識論,就是由識分成“見分”(認識的主體,亦即認識的能力或作用)及“相分”(認識的客體,亦即反映在主觀上被認識的形相),然後由見分去認識相分。此時的經驗,可以給阿賴耶識造成新的印象,形成新的種子。世界萬物隻是阿賴耶識內藏的自性各別的諸法名言種子的顯現,故說境依識起,唯識無境。“唯識無境”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宗教理論與宗教實踐的基石,也是中國佛教地論學派,攝論學派以及法相宗的基本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