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社會認知的一種均衡理論。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傢C.E.奧斯古德等人於1955年在海德平衡模式(見F.海德)基礎上發展而來。它的突出特點是運用奧斯古德獨創的意義微分法(見語義分化法)對認知變化進行客觀的定量分析,找出認知的變化方向和變化量。

  和諧原理由認知者 (A)、認知對方 (B)、認知物件(C) 三個認知要素構成。認知變化有評價、能力和活動三個維度,分別表示認知評價、認知變化的潛能和認知的實際變化。奧斯古德採用極值作為為評價常模:最有價值(即使認知最大限度趨於一致的那個值)、認知變化的方向和大小取決於評價值的矢量。

  在A和B是肯定關系的情況下(圖1),如果A和B對C的評價都是+3,或是-3,則認知平衡;如果A的評價是+2,B的評價是-1,則不平衡。從評價尺度值上看,A和B的評價值相差3個單位。由於A的評價值接近於極端值,不易改變認知和態度。因此,A和B之間的認知平衡需要B向A上升2個單位,A向B下降1個單位。

圖1 A與B是肯定關系

  在A和B是否定關系情況下(圖2),如果A的評價是+3,B的評價是-3,或者A是-3,B是+3,則認知平衡;如果A的評價是+2,B的評價是+1,則不平衡;A是+3,B是-1,也不平衡。從A和B的否定關系看,隻要A和B的評價值是在不同極值的反向位置上,都是不平衡的。這一點和海德理論中隻要有2個正關系和1個負關系均平衡的結論是不同的,即在海德模式中是平衡的,在奧斯古德微分法中未必是平衡的。

圖2 A與B是否定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