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傢G.W.F.黑格爾的重要哲學著作之一。是他哲學體系的第二個組成部分,研究異在或外在化的理念。原為《哲學全書》第二部,在米希勒編《黑格爾全集》時增補瞭大量“附釋”,列為第7卷第1 分冊。本書中譯本由梁志學等譯,商務印書館於1980年出版。

  本書包括“導論”、第一篇“力學”、第二篇“物理學”和第三篇“有機學”。“導論”構成黑格爾自然觀的綱要。在如何看待自然的問題上,他作為客觀唯心主義者,認為自然是自我異異化的精神,把自然現象當作精神的外殼;作為辯證法傢,他認為自然是由各個發展階段組成的體系,其中一個階段是從另一個階段必然產生的,引導它們向前發展的辯證法是它們內在的東西,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包含著進化和退化這兩個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序列。在如何考察自然的問題上,他主張把認識自然的理論活動與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統一起來,既批評瞭從感性知識出發,一味靜觀默想,不發揮能動性的片面理論態度,也批評瞭從利己欲望出發,無視客觀規律,肆意砍伐自然的片面實踐態度,不過他把這種統一的活動理解為單純的精神活動。在如何劃分自然的問題上,他認為劃分的目的在於表明精神在自然中自己規定自己,是提高完善程度的過程。他把這個過程劃分為力學領域、物理學領域和有機學領域,它們作為系統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整個宇宙精神,它們的完善程度由反映的程度來衡量。

  第一篇考察的是空間與時間、物質與運動以及天體運動。黑格爾認為空間總是充實的,現實事物的歷程構成時間,空間與時間依賴於運動著的物質。他肯定瞭物質與運動的不可分離性,說明瞭就象沒有無物質的運動一樣,也沒有無運動的物質。然而他得出這個結論的前提卻是把物質視為運動的謂語,因為在他看來運動是真正的世界靈魂,他對天體運動的考察局限於太陽系,隻用泛邏輯主義觀點闡明吸引與排斥是促使行星運動的力量,忽視瞭I.康德關於宇宙起源的假設。

《自然哲學》中譯本封面

  第二篇考察的是物理天體、物理元素和氣象過程組成的“普遍個體性”,比重、內聚性、聲音和熱組成的“特殊個體性”以及磁、電和化學過程組成的“總體個體性”。他用客觀唯心主義解釋物理學領域,說在這裡占支配地位的是表現為必然性紐帶的隱蔽概念;他用辯證法分析這個領域,認為這裡的一切對象都是在差別和對立中相互映現的個體性。

  第三篇考察的是生命,即地質有機體、植物有機體和動物有機體。黑格爾把生命視為辯證法在自然界裡的充分體現。按照當時的生物學地質觀,地質有機體被描述為生命過程的屍骸或自我異化瞭的生命。他認為,植物有機體是正在開始的生命,它作為主體是在與他物的相互關系中保持自己的,但它的各個部分往往可以單獨生殖,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有機系統。隻有動物有機體才是臻於完善的生命,它把自己的各個部分組成真正的有機系統。動物發展的階梯被解釋為精神自我運動的外化表現,而人是這一發展過程的最高階段,因而也是精神在自然界中最完善的表現。他認為,生命自身有死亡的內在可能性,通過死亡,精神解脫瞭物質外殼,復歸於精神世界。

  黑格爾的自然哲學是在19世紀初形成的。在這個時斯的德國,隨著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已經逐漸拋棄瞭思辨哲學,轉為註重經驗與實驗,因此,黑格爾的自然哲學思想遭到瞭越來越多的奚落,在自然科學界並沒有產生過什麼有益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建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時,對黑格爾的《自然哲學》作過全面分析,一方面批判瞭它的唯心主義糟粕,另一方面肯定瞭它的辯證法精華,給予科學的解釋。20世紀的一系列偉大的自然科學發現開始改變瞭自然科學傢過去對待黑格爾的那種經驗主義態度。有些自然科學傢不僅看到黑格爾用思辨代替實驗的錯誤,而且也談到他對某些現代物理學成就的預見,認為他考察自然的方式對於克服當前自然科學理論難題可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