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不自主的、有節律的眼球擺動。按眼球震顫方向分為水準型、垂直型、斜向型、旋轉型或混合型。根據震顫的幅度和速度的不同,分擺動型與衝動型眼球震顫,後者有快相、慢相的差別,即一個方向為慢相,眼球緩慢地轉向某一側後,突然呈跳動樣轉向相反方向,形成快相,通常以快相方向表示眼球震顫方向,快相為代償性恢復註視位的運動。擺動型眼球震顫是自中央向兩側擺動,其擺動的幅度和速度大致相等,多因眼部疾病而致。

  眼球震顫的發生機理,至今尚不清。一一般認為,眼球震顫直接與眼、耳及其關連的某些神經(如視神經、前庭神經、小腦等)有關,多見於眼、耳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由於視覺系統(角膜、晶狀體、視網膜、視神經及其後延的徑路直至大腦枕葉)和前庭系統(周圍部由前庭器官包括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等,前庭神經節和前庭神經組成;中樞部由前庭神經核、二級前庭神經纖維及其連系結構如小腦等以及大腦皮質中樞所組成)是調整姿勢和維持平衡的主要解剖結構,故認為眼球震顫是因眼的註視異常或姿勢位置定向的神經機制缺陷而致。因視覺系統的缺陷,而無固定註視目標的能力,形成眼源性眼球震顫;耳疾累及半規管或前庭神經時引起前庭性眼震;神經系統疾病累及註視機制或中樞前庭徑路時,可引起中樞性眼球震顫。

  檢查眼球震顫的常用方法為肉眼觀察法,適用於粗大的自發性眼震,檢查時受檢者端坐,頭部固定,兩眼註視眼前50cm處的檢查者手指,移動手指,讓受檢者隨手指向正前、上、下、左、右五個方向註視,觀察在各個不同方向的眼球震顫情況。向水平註視時,距中線距離不要超過50°,以免引起終位性眼震,影響結果,本法準確性和客觀性比較差;眼震電流圖描記法是通過眼球運動產生的電位差來記錄眼球震顫的方法,優點為靈敏度高,它能記錄2°/秒的眼震,可同時記錄眼球震顫的頻率、振幅、節律、持續時間,並可長期保存,便於隨訪觀察和對比等。

  眼球震顫的癥狀決定於其是先天的或後天出現的。前者註視反射尚未發展,而後者已經固定;前者幾乎全無主覺癥狀,視物無跳視感,而後天發生的眼球震顫有非常明顯的主覺癥狀。因眼球震顫涉及全部神經系統和整個身體的活動,故在其發生時常伴有其他現象,並有助於病變的定位和定性。

  眼球震顫患者由於註視能力的減低主覺有跳視(自覺周圍物體向某一方向移動)和視力減低,由於視物不清,患者可有反射性的眩暈、惡心和嘔吐,耳性者常因頭暈使患者不能站立;腦幹病變的患者可伴有空間錯覺(如自覺地板向上浮起);而顳葉病變的患者則有視物變形。客觀檢查可見患者有傾倒或過指現象,表明病變位於前庭或小腦及其附近處。若有植物神經系統征候,如出汗、面色蒼白、血壓降低等則指示病變影響腦幹。身體其他部分的震顫如“點頭”,多見於先天性嬰兒點頭痙攣、礦工性眼球震顫等,軟顎震顫見於腦幹病變的患者。體位異常也有助於診斷,如礦工患有眼球震顫者常有仰頭上視。

  眼球震顫的分類較困難。生理性的眼球震顫在病理情況下可以改變,病理性的也可以出現在正常人中;身體某一部分的病變也必影響其鄰近部位,如前庭神經病變所致的眼球震顫,可列入耳源性,也可列入神經性。各類眼球震顫皆與神經系統有關,所以也可總名為神經性者。

  生理性眼球震顫 動眼神經對不平衡的一種正常反應;或眼球位置對動眼神經系統的刺激超過正常限度(如過度的偏斜註視)時出現的反應。

  終位性眼球震顫 雙眼向註視野極周邊部註視時,50~70%的人能出現雙眼節律不規則的沖動型眼球震顫,其快相向註視方向。發生機理不明,可能由於眼肌的牽伸反射而致,其臨床意義不大,但常因病理情況(如重癥肌無力、多發性神經炎累及眼肌引起的眼肌疲勞、眼外肌麻痹、隱性眼球震顫)而加重。

  視動性眼球震顫 為沖動型眼球震顫,正常時發生於觀看行駛的火車、在行駛的火車中向外觀看外景或註視帶有黑白條紋的轉鼓時。觀看者為使物體影象常能保持在黃斑處,故其快相與車行方向相同而與鼓轉的方向相反。此型眼球震顫可用以鑒別癔病患者和詐病者及嬰兒的視力是否完整,若被檢者的中腦正常又能引出此型眼球震顫,則指示其視力存在。

  病理性眼球震顫 多為“自發”性者(即不需註視而發生者),臨床意義甚大。

  眼源性眼球震顫 多為水平擺動型,其振幅較大,與耳源性者不同,伴隨現象較少。多因中心視力不良而發生。

  ①黑矇性眼球震顫,見於嬰兒生後盲目和視力長期喪失的患者,多為雙眼擺動型“尋找”動作,也可為沖動型,有時為單眼發病。

  ②弱視性眼球震顫,由於中心視力低下,妨礙正常註視反射的發展所致。眼球震顫一般呈擺動型、水平方向且頻率大。但也有沖動型、旋轉型、混合型(水平型加旋轉型)和頻率小者。常見病因為白化病、先天性白內障、脈絡膜缺損、視神經發育異常等。

  ③嬰兒點頭痙攣,多見於1歲以內的嬰兒,有眼球震顫、點頭和斜頸(歪頭)三大癥狀,眼震為擺動型、振幅小而頻率快,常為水平型,也可呈垂直或旋轉型,閉眼後眼震消失。點頭常比眼震早出現2~6周,睡眠時消失。斜頸並非唯一的癥狀,並不代償眼球震顫,表現為傍中心註視,睡眠時消失。少數伴有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如發育遲緩、癲癇、偏癱、共濟失調、腦積水。預後尚好但對不典型患者,應作進一步檢查。

  迷路性眼球震顫 正常時兩側迷路的功能相互平衡,當一側患病使該側迷路功能改變時,則平衡破壞而發生眼球震顫。因對側的迷路可以代償患側的功能,故此類眼球震顫持續時間短,約2~7天後消失。一般講來,耳性者持續數天;眼性者持續十數天以至數十天;神經性者則可長至數月以致數年。這種眼球震顫多為沖動型,其方向為水平和旋轉型,振幅小而頻率大,常伴有耳鳴、耳聾、傾倒現象等。迷路被損毀時,快相向正常迷路的一側;迷路被刺激時,快相則向患側。這種眼球震顫見於慢性中耳炎,梅尼埃爾氏征、急性迷路炎、迷路瘺或耳咽管阻塞去除後。

  中樞性眼球震顫 這類眼球震顫涉及全部神經系統,但引發這種眼球震顫的病變多在腦幹部分,愈近於皮質者愈少見。眼球震顫常為沖動型,擺動型甚少,偶為混合型,兩眼的顫動常對稱,但在腦幹病變時可不對稱。其快相隨註視的方向而改變,向患側註視時振幅常較大。方向多為水平型,垂直和向下垂直者少見,但後者為腦幹疾病的特點,如四疊體病變。此類眼球震顫不受迷路試驗的影響。

  ①前庭神經性,前庭神經的病變引起的眼球震顫與迷路性者相似,但前者可持續存在很長時間,且伴有其他顱神經癥狀,如耳聾、面肌麻痹、角膜反射消失、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

  ②腦幹性,腦幹內與發生眼球震顫有關的構造主要有前庭諸核、內側縱束、動眼諸核和上丘。

  其他如小腦、丘腦、紋狀體和大腦皮質的病變等也可引起眼球震顫。

  先天性特發性眼球震顫 一種先天性沖動型眼球震顫,其眼部和神經系統無異常,而視力不佳系因眼球震顫所致。向慢相方向註視時在一個眼位眼球震顫較輕微,因此視力可以顯著提高,患者常喜用代償頭位使兩眼轉向慢相位,此區經常位於視野正前方,藉以提高視力。對此類患者,在雙眼放置底向頭位方向的三棱鏡,可消除代償頭位並提高視力,也可行兩眼水平直肌(配偶肌)後退及截除法使眼球向頭位同方向移位,借以改善視力。眼球震顫僅為一種臨床癥狀,對其他類型的眼球震顫,需針對病因,進行有效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