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太嶽軍區主力一部和地方武裝、民兵相結合,對山西沁源日偽軍的長期圍困作戰。1942年10月,日軍對太嶽抗日根據地北部地方進行“掃蕩”,佔領沁源縣城及其附近地區。11月,日軍結束“掃蕩”時,留第69師團的1個大隊及部分偽軍,據守沁源縣城及其周圍閻寨、交口等村鎮,企圖分割太嶽抗日根據地。太嶽區黨委和太嶽軍區決定,發動廣大群眾對侵佔沁源縣城日軍進行長期的圍困戰。11月中旬,在中共沁源縣委的一元化領導下,建立瞭圍困作戰指揮部,乙太嶽軍區第38團和和第25、第59團各一部為骨幹與縣、區地方武裝和民兵結合,組成13個遊擊集團,對沁源縣城和閻寨、交口等地日軍展開圍困戰;並動員住在日軍據點內及其附近的居民,全部遷出,實行填井塞河、空舍清野。在圍困作戰指揮部的具體指揮下,13個遊擊集團對日偽軍廣泛開展麻雀戰、狙擊戰、地雷戰,伏擊戰和破擊戰,晝夜襲擾,連續3個月,使日偽軍人員傷亡不斷增加,交通不斷遭到破壞,補給十分困難。1943年1月,日軍以第36師團的1個大隊接替沁源的防務。日軍緊縮陣地,集中兵力守備沁源城關和交口兩個點,並搶修沁源至沁縣的公路,力圖依托沁縣進行補給。沁源軍民在沁源城關和沁源至沁縣的公路上遍佈各種地雷,使日軍不斷受到殺傷。同時,又組織數百名群眾,在武裝掩護下,利用夜暗摸進日軍據點及附近村莊搬運糧食,先後奪回糧食7000餘擔。8月,日軍又以第62師團的1個大隊接替沁源的防務。沁源軍民愈戰愈強,一面戰鬥,一面生產。全縣無一村建立“維持會”,無一人投降。被圍日軍,一再收縮陣地,補給更加困難,最後於1945年4月在沁縣日軍千餘人接應下,逃離沁源。在兩年半的圍困戰中,沁源地方武裝和民兵,在八路軍太嶽軍區主力一部配合下,共作戰2730次,斃傷日偽軍3000餘人,創造瞭群眾性長期圍困戰的范例,極大地鼓舞瞭太嶽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抗戰鬥志和勝利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