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洪武四年(夏開熙五年,1371),朱元璋為統一全國,派兵攻滅夏蜀的作戰。

  元末,農民起義軍的將領明玉珍於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四川建立政權,國號夏,都城重慶,史稱夏蜀。二十六年,明玉珍病死,子明升繼位。朱元璋在滅元後,於洪武二年派使者赴蜀招降,遭拒絕後決計用兵。四年正月初三,朱元璋命湯和為征西將軍,周德興、廖永忠為左、右副將軍,統率水師,溯長江而上,攻取重慶;命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統率約10萬步騎,由陝西南下下,從陸路襲取成都;命鄧愈坐鎮襄陽(今屬湖北)督餉。夏軍聞訊,由左丞相戴壽率領重兵,憑借瞿塘天險,防守長江入川要沖夔州(今四川奉節東),在江上架設鐵索橋,置木石、火銃,江兩岸配置大炮,作固守準備;在北面,扼守金牛(今陜西寧強北),以禦明軍。

  三月,湯和部水師進抵夔州,初戰失利,退還歸州(今湖北秭歸),待機而動。傅友德率步騎,聲言出金牛,暗引主力趨夏軍防守薄弱的階州(今甘肅武都西北),以5000精兵為前鋒,攀山穿谷,日夜兼行,擊敗夏軍丁世珍部,於四月初攻克階州、文州(今甘肅文縣),打開入川通道。接著,乘勝取四川龍州(今平武東南)、彰明(今江油南)、綿州(今綿陽)等地,直逼漢州(今廣漢)。夏軍鑒於北路軍情緊迫,遂抽調扼守夔州的精銳,由戴壽統領,馳援漢州,以保成都。傅友德部在進軍漢州途中,為江水所阻,遂急造船渡江。同時,為與湯和所率水師取得聯系,在數千塊木牌上寫明攻克階、文、龍、綿各州日期,投入江中、順流而下。夏軍見牌,軍心動搖。六月初一,傅友德乘戴壽援軍立足未穩,率軍出擊,一舉攻克漢州,戴壽部敗退成都。此時,朱元璋向湯和通報北路捷音,令其立即進軍。湯和遣廖永忠率精兵,冒著暴漲的江水進取瞿塘關。廖永忠根據山險水急、易守難攻的情況,派數百勇士潛入上流;自率精銳,水陸並進,上下夾擊,攻克夔州。爾後,廖永忠率水師,湯和率步卒,先後進抵重慶。六月二十二,夏主明升出降。七月初九,傅友德部圍成都,十一日,戴壽聞重慶已失,也率部請降。之後,明軍分兵攻取未附州縣。

明攻滅夏蜀之戰

  此戰,明軍從兩個方向水陸分進合擊,密切配合,突破天險,取得瞭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