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軍區部隊一部,對駐守山西省南部臨汾城的國民黨軍進行的攻堅戰。

  1948年初,人民解放軍攻克運城後,晉南僅存臨汾孤城。該城駐有國民黨太原“綏靖公署”第66師、西安“綏靖公署”第30旅(欠1個團)和保安團隊共2.5萬餘人,由太原“綏靖公署”第6集團軍副總司令兼晉南總指揮梁培璜統一指揮。臨汾是晉南軍事重鎮,西靠汾河,東、南、北三面地形開闊,城垣堅固,東關築有外城,易守難攻。守軍憑藉有利條件,,加修工事,遍設障礙,以城郊3~7公裡的村莊、據點為外圍陣地;以城墻、環城外壕和城周31處碉堡群為主陣地;以環城內壕、街巷工事為核心陣地;構成大縱深的環形防禦體系,企圖固守待援。為全部解放晉南,支援西北戰場作戰,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徐向前組織前線指揮部,以第8、第13縱隊和太嶽、晉綏軍區部隊各一部,共5.3萬餘人,攻擊該城。針對臨汾城墻堅固和攻城部隊重火器少的情況,決定以坑道爆破為主要手段攻取之。戰役預定於3月10日發起。

臨汾戰役

  3月6日,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因西北人民解放軍的大舉進攻,開始將第30旅由臨汾空運西安。徐向前遂決定提前於7日發起此戰役。是日,第8縱隊第24旅攻占瞭城南機場,打破瞭國民黨軍的空運計劃;其餘各部由東、南、北三面向城垣壓縮,掃除外圍據點,挖掘坑道,攻擊重點指向較易隱蔽的東關。至22日,拔除崔疙瘩、火車站、高河店、堯廟等據點,挖掘坑道多條,逼近東關外城。23~27日,第13縱隊兩次攻擊東關未克,前指於4月1日調整作戰部署,以第8縱隊第23旅和第13縱隊第37旅分別由東關東北、東南兩面並行攻城。10日,第23旅挖掘的三條坑道同時爆破成功,第23、第37旅迅速攻占東關,殲守軍第66師大部。

  15日,第8縱隊和太嶽軍區部隊在城東,第13縱隊在城南,開始挖掘坑道,抵近臨汾城。攻城部隊以地面攻擊配合地下挖掘,克服瞭坑道作業缺氧、消除聲響和掌握方向等一系列困難,共挖掘主坑道15條,掩護坑道40餘條。守軍吸取東關丟失的教訓,加強瞭以挖掘防禦地道和實施爆破為主的反坑道作戰。同時,還在飛機的配合下,施放毒氣彈、燃燒彈,並以第30旅出城反撲。雙方展開瞭地面、地下的激烈鬥爭。5月1日,前指為集中兵力加速攻城,將第13縱隊主力調至城東,會同第8縱隊主力攻城;將第8縱隊第22旅、第13縱隊第39旅和太嶽軍區部隊1個團調至汾河兩岸阻擊潰逃之敵。至16日,第8縱隊有4條坑道在城東挖掘成功,但被守軍炸毀兩條。為防坑道再被破壞,前指決定總攻時間提前1天。17日19時50分,兩條分別裝有黑色炸藥6000千克和黃色炸藥3500千克的坑道爆破成功,城墻兩處被炸開各50餘米寬的缺口,攻城部隊乘煙霧突入城內展開激烈巷戰。至24時,全殲守軍,戰役結束。

徐向前向“臨汾旅”代表授錦旗

  此役,共殲國民黨軍2.5萬餘人,俘總指揮梁培璜。晉南全獲解放,呂梁、太嶽兩解放區連成一片。第8縱隊第23旅戰績突出,榮獲前指授予的“臨汾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