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伊拉克人民反對英國軍事佔領和殖民統治的起義。起義領導者為地主、資產階級上層民族主義者,伊斯蘭教什葉派和遜尼派的愛國宗教領袖。起義主力為部落農牧民。知識份子和中下層軍官在宣傳鼓動中起瞭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伊拉克積極推行殖民政策。英國派駐伊拉克的民政專員主宰一切。各省政務官均由英國人擔任,總攬大權。英國一方面向伊拉克傾銷商品,一方面從伊拉克掠奪糧食和工業原料。為支付巨大的佔領費用,英國採取提高賦稅稅措施。1919-1920年度下幼發拉底河納西裡亞區的稅收為1915-1916年度的20多倍。伊拉克的民族工業受到嚴重打擊,物價飛漲,糧食奇缺。在這種情況下 ,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武裝暴動不時發生,一些民族主義組織秘密地建立起來。其中最大的組織為“獨立捍衛協會”和“伊拉克盟約黨”。這兩個組織都要求伊拉克獨立,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但是後者具有濃厚的親英傾向。

  1920年4月下旬,聖雷莫會議決定把伊拉克交英國委任統治。5月初,獨立捍衛協會、盟約黨以及什葉派、遜尼派和希拉、納賈夫等地區的代表舉行會議,醞釀武裝起義。25日,選出瞭15名與英國談判的代表,其中有獨立捍衛協會的領導人賈法爾·阿佈·提曼、穆罕默德·薩德爾、優西福·蘇韋迪和盟約黨的納格沙班迪等。由於受親英勢力影響,代表們的行動軟弱無力。在談判中,他們提出召開全國代表會議、建立伊拉克政府等要求,遭到英國駐伊拉克民政專員H.M.威爾遜的拒絕。6月2日巴格達市民舉行大示威。21日卡爾巴拉人民在裡達等激進的什葉派領袖領導下,召開瞭聲討英國的群眾大會。次日,英軍逮捕瞭包括裡達在內的12名民族主義者。這一行動成為什葉派聖城卡爾巴拉、納賈英和幼發拉底河中遊部落起義的導火線。30日魯邁薩的道林部落起義,攻打政府大廈,破壞鐵路,使英軍遭到嚴重損失。7月英軍撤出卡爾巴拉和納賈夫,8月底迪亞拉區迪亞拉河以北地帶全被起義部落占領,9月除巴格達、巴士拉等大城市及庫爾德斯坦、底格裡斯河下遊和幼發拉底河下遊部分地區外,都燃起瞭反英鬥爭的烈火。英軍采取鎮壓、拉攏、收買等手段,分化起義力量,力圖挽回頹勢。同時從印度調來兩個師,加緊對起義部落的討伐。在英軍鎮壓下,起義領導人有的逃亡,有的被捕流放或處死。由於起義沒有統一的領導中心,帶有很大的自發性、分散性和盲目性;盟約黨領導人努裡·賽義德等一開始就反對起義;加之部落謝赫的叛變投敵,部落之間自相殘殺,從而加速瞭起義的失敗。10月底,英軍基本上平定瞭各地的起義。

  1920年伊拉克的人民起義,給英國以沉重打擊。英國為鎮壓起義,耗資巨大,死傷和失蹤的人數超過2000。起義促進瞭伊拉克人民的民族覺醒,加速瞭伊拉克革命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