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1982年期間,美國發生的經濟危機的總稱。

  過程 美國經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巨大發展,生產能力有瞭顯著提高。為時不久,美國首先發生瞭1948~1949年經濟危機。接著,侵朝戰爭給美國帶來戰時繁榮,但戰事一停就發生瞭1953~1954年經濟危機。此後,在1957~1958年和1960年發生瞭兩次經濟危機。60年代中期,美國擴大侵越戰爭,使國內經濟危機推遲到1969~11970年才爆發。侵越戰爭停止後不久,1973~1975年間一次規模較大的經濟危機接踵而至。到瞭70年代末,美國工業生產從1979年4月到1980年7月連續下降,其後短暫回升,1981年8月起又告下降,到1982年12月尚未恢復上升。這兩次生產下降,有人認為是兩次危機,但多數人把它算作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持續時間之長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史上是很突出的。

  美國政府的對策及其後果 為瞭對付頻繁發生的經濟危機,歷屆美國政府采取瞭一系列"反危機"措施(或稱作“反周期”措施),包括金融方面的調整貼現率。在金融市場上買賣證券,采取放松抵押貸款等措施,以及財政方面的增加軍費開支、加速固定資產折舊、實行“補償性財政政策”(即減稅、免稅、退稅和“高漲”期間增稅)等措施。在私人經濟方面,壟斷資本企業為瞭推銷過剩商品,采取大量推行消費者信貸、住房建築抵押貸款等辦法。

  實行這些措施的結果,使戰後美國經濟危機發生瞭一些變形。即危機期間生產下降幅度較小,最嚴重的1973~1975年危機期間工業生產隻下降15.1%。其次為1957~1958年下降13.5%和最近一次下降12.0%。危機過後,蕭條和復蘇階段縮短,因而兩者間的界限難以區分。經濟危機的爆發,無論“中間性危機”還是“非中間性危機”,都比過去較為頻繁。

  美國政府采取的上述“反危機”措施以及私人企業的信貸擴張,造成日益加重的通貨膨脹。消費物價指數平均每年增長率從1960~1970年間的2.8%增至1970~1980年間的7.9%,而國民生產總值(按1972年價格計算)平均每年增長率在同期從4.0%降低至3.1%。一面物價加速上漲,一面生產增長速度放慢,而同時,失業人數又不斷增長。這種情況形成瞭所謂“滯脹”的局面。

  除瞭周期性工業危機外,戰後美國也象過去一樣,繼續發生長期性的農業生產過剩危機。由於農業生產盲目擴大,而國內銷路有限,因而造成農產品大量積壓,價格下落,農場大量破產。美國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支持農產品價格的措施,並設法使播種面積縮減。1951~1970年小麥收獲面積從6050萬英畝縮減到4356萬英畝,棉花從2268萬英畝縮減到1116萬英畝。但小麥和棉花價格仍下降瞭許多。到70年代中期,隨著國際市場的需求增加,美國農業生產過剩危機才有所緩和,小麥和棉花播種面積已見擴大,價格有所回升。但這是受外來條件的影響,而不是由於內部因素的變化。

  

參考書目

 武漢大學經濟系北美經濟研究室:《戰後美國經濟危機》,人民出版社,北京,1976。

 武漢大學經濟系北美經濟研究室:《戰後美國第六次經濟危機》,商務印書館,北京,1978。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現代美國經濟問題簡編》,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