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轄市和最大城市。位於朝鮮半島西北部,跨大同江兩岸,西距河口約100公裡。包括13個區和3個郡,面積約2000平方公裡,人口約200萬(1984)。居平壤平原北端,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大城山(海拔294米)、峨嵋山(海拔153米),南部有經過長期剝蝕的低矮殘丘分佈。大同江流經市區,最大寬度720米,最大深度6.9米。市區呈南北方向延伸。冬寒夏暖,年平均氣溫9.4℃,1月-8.1℃,8月24.4℃,年較差大。年降水量925毫米,660%以上集中在7~8月。

  朝鮮古城,有1500年歷史,是朝鮮古代文化發祥地之一。公元427年高句麗長壽王朝遷都於此,築大城山城與王宮。直到7世紀中葉(667)的240年間,是朝鮮半島最繁榮的城市。從10世紀初到20世紀初約1000年間,是高麗和李氏王朝的“西京”,又稱“柳京”。1945年以前,隻有一些手工業作坊和小廠。朝鮮戰爭期間(1950~1953)90%的建築物被毀,停戰後重建。現擁有輕、重工業大小企業300多個,形成以燃料動力、機械、紡織和食品工業為主的多部門綜合性工業城市。80年代初工業產值占共和國工業總產值的1/4。有電氣機車廠、精密機械廠、電纜廠、軸承廠、紡織機械和建築機械廠等。市內有30多座紡織廠,成為共和國最大的紡織工業中心。建築材料工業發展迅速,以水泥、陶瓷和木材加工為主。大力發展冶金工業和以制藥為中心的化學工業,現已開始生產橡膠制品。有40多傢食品廠,居共和國首位。城市主要動能來源是平壤火電站(40萬千瓦)和水豐、長津站水電站,以及市區東北部平壤煤田。城郊農業具有集約化、專業化的特點。除種植水稻外,陸續建立瞭大果園、蔬菜農場和現代化的溫室。有豬、雞、鴨的飼養場。交通樞紐,處於南北、東西鐵路的交叉點,水陸運輸中心,並有國際航空站。市內建有地下鐵路。順大同江而下約60公裡處的南浦港,是朝鮮的對外貿易港。港口實現瞭機械化,萬噸級輪船可以進入,並建有大型造船廠。

千裡馬大街

  市區道路寬闊,園林和綠化用地約占市區面積80%。大同江右岸的舊市街是市中心區。從火車站前的人民軍大街沿大同江右岸北上,直到金日成廣場(面積3.3平方公裡),是全市最繁華的地方;勞動黨和政府機關、少年宮、平壤大劇院、金策工大和報社等文化機構齊集於此。大同江左岸和普通江畔是新市區。長20公裡的寬闊的千裡馬大街(60年代建)以及蒼光大街、紋繡大街等沿街兩側高樓矗立。市區西部和北部為工業區,南部是住宅區,南面的江南、中和、祥原3個郡都是農業區。萬景臺在市區西南部。名勝古跡多分佈在大同江畔和牡丹峰麓,有錦繡山、牡丹臺、乙密臺、浮碧樓、箕子陵、七星門等。還建有朝鮮革命博物館、祖國解放紀念館、萬壽臺議事堂等。全市擁有大中小各級學校400多所,其中有金日成綜合大學等高等學校20餘所。70年代建成一座宮殿式的人民大學習堂,裝有現代化科學技術設施,每天平均1.2萬人來此學習。還有科學院等研究機構。(見彩圖)

朝鮮首都平壤千裡馬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