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敵不意地發起的戰略性進攻。多被用於不宣而戰地發動戰爭,也用於戰爭進行的過程中。其目的都是為瞭奪取戰略主動權。

  自古以來,不少軍事傢都很重視作戰的突然性。例如,中國古代軍事傢孫武曾提出“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子·計篇》);普魯士軍事理論傢C.P.G.von克勞塞維茨也提出“一切行動都無例外地要以出敵不意為基礎”(《戰爭論》第1卷第210頁)。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武器裝備和交通工具日益現代化,為戰略的突然進進攻提供瞭新的條件,於是有些國傢的軍事傢便明確地提出瞭戰略突襲的思想。例如英國的J.F.C.富勒提出,要是有一支由坦克、自行火炮和飛機裝備起來而又全部機械化的軍隊,充分利用突然因素,就能迅速地擊潰敵人的掩護軍隊,破壞敵人的動員工作,從而在短期內獲得勝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日等軸心國多用戰略突襲發動侵略戰爭。其主要手段有:在對方意想不到的時間、地點和方向上隱蔽、突然地發動進攻;以航空兵、炮兵、坦克先敵實施強大的首次突擊;並采用對方料想不到的作戰方法力求速戰速勝。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瞭戰略導彈核武器、航天兵器和其他新的武器裝備。超級大國竭力主張以戰略核突襲來達到他們的目的。他們如果發動戰爭,可能利用新的武器裝備進行戰略突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