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晚清地主階級軍事傢,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初名子城,字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歷任內閣學士,禮、兵、刑、吏等部侍郎。

  太平天國起義後,於咸豐二年(1852)奉命幫辦湖南團練,擯除清代八旗、綠營的舊制陋習,仿明代戚繼光之營制,招募山鄉農民,編練成一支新型的地主武裝──湘軍,開近世兵為將有的先河。四年初,湘軍練成水陸師1.7萬人,會師湘潭;他特撰檄文,極力詆毀太平天國革命,誓師出戰,向西征的太平軍進攻攻。初敗於嶽州(今湖南嶽陽)、靖港,後在湘潭獲勝,轉入反攻,連陷嶽州、武漢。繼之三路東進,突破田傢鎮防線,兵鋒直逼九江、湖口。後水師冒進,輕捷戰船突入鄱陽湖,為太平軍阻隔,長江湘軍水師連遭挫敗,退守湖北。此後曾國藩用兵更加穩慎,戰前深謀遠慮,謀定後動,“結硬寨,打呆戰”,寧遲勿速,不用奇謀。九年,與湖北巡撫胡林翼共謀四路攻皖之策,定計圍困安慶。十年,授兩江總督,自率一軍駐安徽祁門,策應南岸;命道員曾國荃軍圍安慶,攻其必救,另以副都統多隆阿軍、道員李續宜軍屯桐城外圍拒援,屢敗太平軍於安慶、桐城間,終於十一年秋攻克安慶。同治元年(1862),曾國藩以安慶為大本營,命曾國荃率部沿江東下,直逼天京(今南京);命浙江巡撫左宗棠率部自江西進攻浙江;命江蘇巡撫李鴻章率部自上海進攻蘇南,對太平天國實行戰略包圍,於三年六月攻占天京。曾國藩因之封一等侯爵。

  早年湘軍使用之洋炮,大多購自外國。同治元年,曾國藩特設軍械所於安慶。後又和李鴻章在上海設置江南機器制造局,仿造外國軍火,裝備湘軍、淮軍。清代洋務運動自此始。

  四年春,欽差大臣僧格林沁在山東菏澤被捻軍擊斃,曾國藩奉命督辦直隸(約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軍務,北上鎮壓捻軍。他駐營江蘇徐州,制定重點設防,以靜制動的方略,在臨淮、濟寧、周傢口、徐州四處駐紮重兵,一處有警,三處支援。然捻軍以走制敵,曾國藩地廣兵單,仍不能阻遏其縱橫馳騁。五年,曾國藩改取“聚兵防河”方針,即在黃河、淮河間,東憑運河,西憑沙河、賈魯河,輔以深溝高墻,兼立木柵,駐兵設防,圍困捻軍。同年秋,捻軍自開封以南突破堤墻東去,曾國藩之計劃又告破產。十一月,清廷命李鴻章繼任鎮壓捻軍的欽差大臣。六年,回任兩江總督,旋授大學士。七年,調任直隸總督。九年,再任兩江總督。十一年病卒。謚文正。輯有《曾文正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