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假像以欺騙和迷惑敵人的作戰行動。有戰術佯動、戰役佯動和戰略佯動。目的是隱蔽企圖,造成敵人的錯覺和不意,鉗制或調動敵人,為實現作戰企圖創造條件。中國古代兵書《孫子兵法》中就有“動敵”、“佯北”等論述。其後的兵書中還有“疑兵”、“佯渡”、“佯應”等論述。漢劉邦元年(西元前206),韓信在楚漢相爭時,以佯裝修復棧道的手段迷惑對方,暗中從故道迂回陳倉(今陝西寶雞境),打敗雍王章邯,佔領瞭關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盟軍在加來方向實施瞭假調動假準備等佯動,吸引引德軍的註意力,保證瞭在諾曼底登陸戰役的成功。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中,以一部兵力積極佯動,將敵主力引向興國以西和西北地區,主力乘隙向東出擊,三戰三捷,取得反“圍剿”的勝利。在四渡赤水中,紅軍以一系列佯動手段,擺脫瞭國民黨軍數十萬人的圍追堵截。佯動,通常在次要方向上實施,如以假調動、假集中、假展開、假空降等,掩護和配合主要方向上的行動;有時,也在主要方向上實施,如以頻繁的襲擾麻痹敵人,然後發起進攻,打敵措手不及。佯動的手段多種多樣,如以退為進,以攻為守,以大示小,以少示眾,張虛隱實,聲東擊西等。運用時要因時而異,因敵而擇,靈活機智,變幻莫測。佯動的根本要求是逼真,善於把積極行動與巧妙偽裝相結合,投敵所好,動敵所忌,才能以假充真,達到迷惑敵人的目的。現代軍事技術給軍隊實施佯動提供瞭許多新的手段,除兵力佯動外,還有火力佯動、電子佯動及其他技術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