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時期軍事理論傢。愛國民主人士。字耿光,雲南大理人。1913年由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回國後,在黔軍、滇軍中任團長、旅長等職。1915年,參加護國戰爭,曾任挺進軍第1縱隊司令,轉戰川東,屢建戰功。戰後被授陸軍中將。1920年,入日本陸軍大學深造,1924年回國。北伐戰爭期間,任國民革命軍師長、軍長等職。1928年,任第1集團軍總參謀長,後隨蔣介石參加蔣馮閻戰爭。1931年12月任陸軍大學校長,1933年赴德、法、英、蘇等國考察軍事。次年回國任陸軍大學教教育長,撰寫《歐洲各國軍事考察報告》,力主學習外國先進軍事科學,加強國防建設,並擬定《兵工業根本建設之計劃》。1937年盧溝橋抗戰爆發後,負責蘇聯援華抗日物資運輸工作,次年,任駐蘇大使,因贊揚社會主義制度,主張積極抗日,1940年,被蔣介石免職。此後,又系統地研究瞭國防問題,著有《國防新論》、《軍事與國防》等書,主張中國必須立足獨立作戰,自力更生,集中真實之科學人材,在實現農業國傢工業化前提下,建設立體化的現代國防。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與譚平山、陳銘樞、王昆侖等人,共同組織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反對蔣介石的內戰政策,積極促成雲南省主席盧漢等人起義。1949年9月,前往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途經香港時於19日被國民黨特務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