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西軍閥首領,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字百川,又作伯川,山西五臺人。1901年入山西武備學堂,1904年赴日留學,次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年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回國,1910年升任山西新軍標統。武昌起義爆發後,參加太原起義,被推為山西都督。後投靠北洋軍閥,相繼任同武將軍督理山西軍務、山西督軍兼省長。1917年,派兵赴湘與護法軍作戰,慘敗。北洋軍閥混戰時期,投機鑽營,擴充實力。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追隨蔣介石反對中國共產黨。1928年22月,任第3集團軍總司令,參加對奉軍作戰,勢力擴展到冀察綏三省和平津兩市。因與蔣發生利害沖突,1930年,聯合馮玉祥、李宗仁等起兵反蔣(見蔣馮閻戰爭),失敗後逃往日本控制下的大連,但仍利用舊屬操縱山西軍政大權。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被任命為太原“綏靖公署”主任。1935年12月,任南京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1936年,紅軍東渡黃河北上抗日,閻調重兵阻擊。1937年盧溝橋抗戰後,任第2戰區司令長官,曾指揮所部在忻口、太原等地抗擊日軍。1939年,蔣介石發動反共高潮,閻在山西大舉進攻人民抗日武裝,屠殺共產黨員和進步分子,摧殘抗日民主政權。曾暗中與日軍勾結,準備降日。1945年抗戰勝利後,積極參加蔣介石的反人民內戰。1949年3月,從太原逃到南京,6月,在廣州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12月,從成都逃往臺灣省。1960年5月23日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