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業產品交換時,工業品價格高於價值,農產品價格低於價值所出現的差額。因用圖表表示呈剪刀張開形態而得名。它表明工農業產品價值的不等量交換。如果價格背離價值的差額越來越大,叫擴大剪刀差;反之,叫縮小剪刀差。

  詞源 剪刀差一詞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蘇維埃俄國。史達林在1927~1929年期間曾就當時存在的情況從理論上作過多次的論述。從歷史的發展看,它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佔有先進生產產技術的工業資本傢在與生產技術落後的農民交換工農業產品時,抬高工業品價格,壓低農產品價格,利用剪刀差來剝削農民。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剪刀差還反映著帝國主義的經濟掠奪。

  中國的歷史與現狀 中國工農業產品交換中存在的剪刀差,是歷史形成的。在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國民經濟以農業為主,手工業隻是農業的附庸。農產品和手工業品基本上按照它們的價值進行交換。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用武力奪取瞭對華貿易的各種特權,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外國資本主義傾銷商品(主要是工業消費品)的市場和掠奪原料(主要是農產品)的基地。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國內剝削階級利用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優勢地位,不斷地提高工業品銷售價格,降低農產品收購價格,用擴大剪刀差的辦法剝削農民。僅據安徽六安、陜西安康、廣西百色、四川大竹四個農村初級市場的價格指數來計算,從1936~1948年的十多年間,工農業產品交換比價就擴大瞭65%,相應的剪刀差也達到瞭最高峰。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政府在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對某些不合理的價格作瞭一些調整,提高瞭農產品收購價格和穩定瞭農村工業品零售價格,逐步縮小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過大的工農業產品交換剪刀差。到1958年,工農業產品交換比價已經縮小到1930~1936年時的水平。因此,從工農業產品交換的實物形態變化看(即從同等數量的農產品可換得工業品的數量看),從抗日戰爭開始至1950年期間擴大的剪刀差已基本上消除。1958年以後,除瞭政治動亂的時期外,政府繼續采取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降低農業生產資料銷售價格,基本穩定供應農村的工業品零售價格等措施,工農業產品交換比價進一步縮小。據統計,1978年同1950年相比,農產品的收購價格提高瞭107.3%,而農業生產資料的銷售價格僅提高瞭0.1%。同期,供應農村的工業品零售價格水平僅提高瞭9.8%。因此,工農業產品交換比價1978年比1950年縮小瞭53%。也就是說,農民換回同等數量的工業產品,1978年可以比1950年少拿出53%的農產品;或者說,農民用同等數量的農產品,1978年要比1950年多換到112.7%的工業產品。如果結合工農業產品價值的變化來考察,工業產品價格高於價值,農產品價格低於價值的狀況仍然存在,而且這種差額有時縮小,有時還有所擴大。這種差額是由於工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快慢程度不同形成的,它不同於過去的剪刀差,所以,應稱為工農業產品交換差價。這種差價也反映不等量價值交換,差額過大則不利於工農業生產的協調發展。

  縮小工農業產品交換差價的途徑 主要是:①努力發展農業生產,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使單位農產品的價值量不斷下降,從而使工農業產品交換價值量的比例差距逐步縮小,愈來愈接近等價交換。這是縮小差價的根本辦法。②通過價格杠桿來調整工農業產品價格。當農產品的價格低於其價值較多時,應逐步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當工業品(尤其是農用工業品)的價格高於價值較多時,應盡量降低其銷售價格,使工農業產品交換差價逐漸縮小。但是,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需要與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工業產品的價格統籌考慮,綜合平衡,以免引起輪番提價。同時,工農業產品價格的調整,必須考慮到市場商品供應量和社會購買力之間的平衡,特別是農村工業品供應量和農民購買力之間的平衡。不僅要求商品供應總額和社會購買力之間平衡,而且要求主要商品的供應量盡可能適合消費者的需要,特別是適合農民的需要。③通過辦農工商聯合企業,以及采取農產品加工利潤部分返回農業的辦法,增加農民收入。另外,放開農產品價格,積極開展農產品議購議銷業務,繼續開放集市貿易,也是縮小工農業產品交換差價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