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濟形勢相應調整財政稅收政策,以發揮其穩定經濟作用的財政政策思想。由凱恩斯學派代表人物如美國P.A.薩繆爾森等人提出,實際是對自動穩定器財政政策思想的一種修正。

  該項政策思想認為,稅收的內在穩定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政府對稅制的設計和調整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政府可以根據具體的經濟形勢,通過對稅率和稅收優惠等政策的調整,發揮稅收“熨平經濟波動”的作用,促進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這種政策被稱之為相機抉擇稅收政策。但是,由於於稅收作為相機抉擇穩定器的局限性,主要是稅率調整難度大,稅率的變化對投資和消費的影響也不夠明顯,因此政府還應根據經濟形勢對財政支出的增減加以調整,制定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比如,在經濟衰退時期,增加財政對公共工程投資和社會福利開支,以減輕失業的壓力,並配合稅制的調整,更好地發揮財政的內在穩定器作用。

  “相機抉擇穩定器”的財政政策思想同凱恩斯學派宣傳實行的其他一些醫治資本主義社會痼疾的財政“藥方”一樣,在長期的實踐中證明並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一些固有矛盾。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傢“滯脹”的出現和加劇,連這類財政政策思想的倡導者也不得不承認:沒有任何由經濟學專傢組成的顧問團能夠取得一致的意見,找到醫治“停滯膨脹”這一現代疾病令人滿意的方法。開出的許多藥方和疾病本身一樣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