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蹈作為主要手段,綜合音樂、舞臺美術以及默劇表演等因素,體現一定的文學或戲劇內容的舞臺藝術形式。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埃及、印度、希臘、羅馬及中國。在人類文明的童年時期,就可找到不用語言(詩歌),而單憑舞蹈和默劇去表達戲劇故事的表演。隨著文明和藝術的發展,舞劇逐漸形成為獨特的劇場藝術。

  舞劇作品由文學臺本作者、作曲傢、舞蹈編導、美術設計及舞蹈演員共同創造,而舞劇編導則是一出舞劇創作的組織者、整體藝術形象的創造者,通過他的舞舞蹈構想和舞臺場面設計出體現文學臺本和音樂總譜的內容。

  芭蕾是西方舞劇藝術的典范,它從最早的民俗舞蹈、社交舞蹈進入瞭宮廷與城市舞臺,在不斷的革新中形成嚴謹規范的藝術形式,具有高超的表現技巧。

《睡美人》劇照

  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皇傢貴族,在宮廷宴樂中經常表演一些經過精心安排的舞蹈場面,這些表演往往帶有一定的中心內容,如神話傳說故事,這就是芭蕾藝術的最早萌芽。16世紀以後,芭蕾在法國得到瞭很大的發展,1581年王後凱薩林娜在王宮組織演出瞭一出情節完整的芭蕾《王後的喜劇》,路易十四還曾在演出中扮演太陽王的角色。1681年女演員拉·封丹登上芭蕾舞臺,促進瞭芭蕾技巧的發展。18世紀由於芭蕾革新傢諾維爾的努力,崇尚唯美的芭蕾被導向表現現實生活的軌道,舞劇中滲入瞭大量啞劇表演。19世紀初,法國女演員塔裡奧尼開始穿上腳尖鞋,站立在腳尖上舞蹈,創造出人體動作造型的飛翔美感,引起瞭芭蕾表演技巧的一系列創造與革命。她在1841年前後演出的《仙女》、《吉賽爾》,開辟瞭浪漫主義芭蕾的新紀元。19世紀後期俄羅斯作曲傢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以及編導珀蒂柏和伊萬諾夫等創造瞭《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芭蕾名作,使浪漫主義芭蕾達到瞭高峰。20世紀20年代後,佳吉列夫領導的俄羅斯芭蕾團在巴黎把芭蕾推進到一個新的黃金時代。俄國十月革命後,蘇聯芭蕾藝術遵循19世紀俄羅斯芭蕾傳統,一直保持嚴謹古典精神,創作瞭《噴泉》、《青銅騎士》、《寶石花》、《黃金時代》等芭蕾作品。現代藝術思潮影響著當代芭蕾的發展,20世紀出現的現代派舞蹈和傳統芭蕾的結合,產生瞭現代芭蕾。

  中國於1954年建立瞭正規的舞蹈學校,1959年建立第一個芭蕾舞團。多年來,上演過經典芭蕾劇目《天鵝湖》、《海俠》、《吉賽爾》、《巴黎聖母院》、《淚泉》、《堂吉訶德》、《希爾維亞》、《舞姬》和中國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魚美人》、《祥林嫂》、《雷雨》、《傢》、《梁山伯與祝英臺》等。

  50年代,一些有志於創造民族風格舞劇的編導,以中國古典舞蹈和豐富多采的民間舞蹈為基礎,進行瞭創作中國民族舞劇的實踐。1956年中國歌劇舞劇院舞劇團演出瞭3出小型舞劇《盜仙草》、《碧蓮池畔》、《劉海戲蟾》,同年又首演瞭中國第一出大型民族舞劇《寶蓮燈》。這些創作實踐使民族舞劇獲得瞭嶄新地位,贏得瞭觀眾的熱愛。1979年以來,又上演瞭《絲路花雨》、《文成公主》、《鳳鳴岐山》、《嫦娥奔月》、《紅樓夢》、《木蘭飄香》、《鳴鳳之死》等舞劇,突破瞭50年代古典舞局限於戲曲舞蹈的概念,擴大瞭古典舞內容。

  80年代的中國舞劇繼承瞭50年代民族舞劇的經驗,既廣泛吸收古典、民間舞蹈進行傳統的革新,同時又積極從世界舞劇藝術遺產與新經驗中吸收營養,力求創作具有舞劇藝術特點,又有中國民族文化本體特性的豐富多采的中國舞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