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予倩

  中國戲劇藝術傢、戲劇教育傢。原名立袁,號南傑,藝名蓮笙、蘭客、桃花不疑庵主。他在話劇、戲曲、電影、舞蹈、音樂、美術諸方面,都有很高造詣。

  生平事略 歐陽予倩原籍湖南瀏陽,1889年5月出生於書香官宦傢庭。祖父歐陽中鵠曾任廣西桂林知府,是晚清的一位著名學者。歐陽予倩從小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學教育和維新派思潮的影響。1904年去日本東京考入成城中學。1906年回鄉和劉韻秋結婚。不久,再次東渡日本,入明治大學商科,1908年考入早稻田大學文科。

  歐陽予倩自幼酷愛傢鄉地方戲和京戲。留日期間在與新文化接觸中,看到藝術喚起民眾的巨大作用,更傾心於戲劇。1907年參加瞭中國留日學生組織的話劇團體春柳社,扮演瞭根據《湯姆叔叔的小屋》改編的話劇《黑奴籲天錄》中的角色,從此開始瞭他的戲劇活動。1909年又在東京演出瞭《熱血》(又名《熱淚》)。1911年回國後,與春柳舊友陸鏡若等合作組織新劇同志會,在上海、江蘇一帶演出鼓吹革命反對封建的新劇。1913年新劇同志會赴長沙,以文社名義演出,後遭查封。歐陽予倩回到上海後又與陸鏡若組織瞭職業化的春柳劇場,演出曾大受歡迎。後因上海文明戲演出的商業化傾向日益嚴重,春柳劇場也進入困境。1915年陸鏡若貧病而死,春柳劇場亦宣告解體。

  “春柳”解散後,“文明戲”衰落瞭。歐陽予倩因有京劇青衣唱做功底,乃成為京劇職業演員。而他在京劇的導演、編劇方面也成績卓著。1914~1928年他編寫京劇劇目18出,自導自演劇目29出,還有傳統劇目或根據其他文學作品改編的劇目約50出,其中以“紅樓戲”最具特色,計有《鴛鴦劍》、《饅頭庵》、《寶蟾送酒》、《黛玉焚稿》、《摔玉請罪》、《鴛鴦剪發》、《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黛玉葬花》、《晴雯補裘》等。

  歐陽予倩投身京劇事業後,為瞭對京戲的某些內容和演出形式進行改革,培養一批有知識、有文化、有業務專長的戲曲演員,組成劇團進行實驗,於1918年應江蘇南通張謇之請,赴南通籌組“伶工學社”和建立更俗劇場。

  伶工學社是一個新型的科班,歐陽予倩從事戲劇教育由此開始。經過3年苦鬥,教出瞭一批有文化的年輕演員和新型樂隊。更俗劇場建成後,一時南北名角雲集,梅蘭芳、餘叔巖、程硯秋等都曾到南通獻藝。歐陽予倩與諸友廣泛交流經驗,表演藝術日臻完美,享有“南歐北梅”之譽。

  1922年歐陽予倩結識瞭應雲衛,並參加戲劇協社,寫瞭獨幕話劇《潑婦》、《回傢以後》。1923年秋,他和汪優遊介紹洪深參加戲劇協社,使協社的演技日趨成熟。他和洪深、應雲衛合作排演瞭男女合演的《少奶奶的扇子》、《回傢以後》等劇。

  1926年,歐陽予倩進入電影界。在兩年時間裡,他為上海民新影片公司編寫瞭《玉潔水清》、《三年以後》、《天涯歌女》3部默片,並在《玉潔水清》和《天涯歌女》中扮演角色,而《三年以後》則是自編自導。

  這一時期,歐陽予倩還參加瞭田漢領導的“南國”戲劇運動。1927年冬南國社在上海組織“魚龍會”演出,歐陽予倩創作的《潘金蓮》是演出劇目之一。此劇以京劇形式演出,歐陽予倩自飾潘金蓮。

  1929年2月歐陽予倩應廣東省政府主席陳銘樞之邀赴廣州創辦廣東戲劇研究所,下設戲劇學校和音樂學校,並出版大型刊物《戲劇》和報紙副刊《戲劇周刊》,積極普及話劇,培養專業人才,為廣東話劇運動的開展打下瞭堅實基礎。在辦學期間,他還創作瞭話劇《屏風後》、《車夫之傢》、《買賣》、《小英姑娘》、《國粹》、《李團長之死》等,並導演演出瞭幾十個劇目。1930年為紀念“六·二三”沙基慘案,由歐陽予倩導演,演出瞭蘇聯名劇《怒吼吧,中國!》,激起群眾強烈的反帝情緒,引起國民黨當局不滿。至1931年7月,國民黨以收回校址為由,迫使研究所停辦,歐陽予倩離穗返滬。

  1932年上海“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歐陽予倩再次回到廣州,創作瞭獨幕話劇《同住的三傢人》和反映工人階級反帝鬥爭的大型話劇《不要忘瞭》。同年,他參加瞭中國左翼戲劇傢聯盟廣州分盟。秋末,歐陽予倩出國訪問觀摩,先後到過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並兩次在蘇聯停留,參加瞭蘇聯第一屆戲劇節,會見瞭蘇聯著名電影導演普多夫金,觀摩瞭莫斯科藝術劇院和瓦赫坦戈夫劇院演出。

  1933年,歐陽予倩回國後即參加瞭反蔣抗日的福建人民政府,後福建人民政府失敗,他受到國民黨當局通緝避難到瞭日本。

  1934年秋,通緝令解除。歐陽予倩回到上海,開始參加有聲電影的創作活動。《新桃花扇》是他創作的第一部有聲影片,由新華影業公司拍攝。1935年又為明星公司編導瞭《清明時節》、《小玲子》、《海棠紅》3部影片。1937年歐陽予倩轉入聯華影業公司,正在主持編導《如此繁華》時,“七七”事變爆發,終止瞭拍攝工作,全力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八·一三”之後,上海淪為孤島,歐陽予倩和洪深、鄭伯奇、於伶等人主持瞭上海戲劇界救亡協會,歐陽予倩主持歌劇部(京劇),演出瞭抵抗侵略者的《梁紅玉》,反抗土豪惡霸的《漁夫恨》,還有歌頌愛國人民、批判投降動搖的《桃花扇》等京劇。後者在淪陷後上海演出,受到群眾的極大歡迎,同時也激怒瞭租界當局,演出兩場後被迫停演,歐陽予倩亦受到威脅,隨即在處於地下狀態的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離開上海到達香港。在港期間編寫瞭鼓勵抗敵的電影劇本《木蘭從軍》,由上海華成影片公司拍攝。

  1938年應廣西大學校長馬君武之約,赴桂林進行桂劇改革。排演瞭桂劇《梁紅玉》,引起轟動。同年又返回香港,為正在香港的中國旅行劇團導演瞭《流寇隊長》、《一心堂》和《欽差大臣》、《日出》、《油漆未幹》等劇目。

  1939年秋,歐陽予倩再次去到廣西桂林從事桂劇改革和話劇工作時,創辦瞭桂劇學校,整理瞭一大批保留劇目,培養瞭一批青年桂劇演員。1940年歐陽予倩主持成立瞭廣西省立藝術館,所屬話劇團上演瞭夏衍、老舍、宋之的、陽翰笙、曹禺和歐陽予倩自己編寫的劇目。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歐陽予倩積極籌劃,於1944年建成新的藝術劇場。1944年2月,歐陽予倩和田漢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起並舉辦瞭“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西南各省30多個進步演劇團體的近千名戲劇工作者,齊集桂林文化名城,演出話劇、戲曲、木偶戲等60餘出,演出時間長達3個月。這一盛況空前的“西南劇展”,為宣傳動員民眾,檢閱抗戰戲劇的發展,作出瞭重要貢獻。

  抗戰勝利後,1946年5月歐陽予倩重回上海,任新中國劇社編導。1947年1月1日,他率領劇社到臺灣演出《鄭成功》、《桃花扇》、《日出》、《牛郎織女》等話劇。“二·二八”事件後離臺回滬,在上海戲劇實驗學校任教。隨後,由於內戰加劇,歐陽予倩由上海赴香港,受聘永華影業公司任編導。

  1949年3月,歐陽予倩接受中國共產黨中央的邀請,到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在第一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文聯常委會委員、中華全國戲曲改進委員會籌備委員會主任。同年,參加瞭籌建中國第一所正規戲劇學院的工作。1950年4月,歐陽予倩任第一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從此全力投入戲劇教育工作。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9月21日病逝。生前曾是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歷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傢協會副主席、中國舞蹈傢協會主席等職。

  藝術創作 歐陽予倩一生編寫過40餘部話劇,導演過50餘出話劇。創作改編和修改過的戲曲劇本不下50部。他的劇作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具有與時代脈搏相通的進步傾向,如1913年創作的《運動力》,是他在辛亥革命後對“革命新貴”的嘲弄。“五四”運動時期,他的《回傢以後》、《潑婦》和《屏風後》,都表現瞭強烈的反封建主題,它們或揭露舊道德的偽善,或宣揚婦女解放和個性解放,藝術構思也是多姿多彩的。《同住的三傢人》和《不要忘瞭》可作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到左聯時期的代表作。抗日戰爭時期,他的愛國主義思想在他的所有藝術作品中都有反映,代表作是多幕話劇《忠王李秀成》和《越打越肥》等獨幕諷刺小品。歐陽予倩最成熟的話劇創作是1947年由京劇改寫的《桃花扇》,這出戲至今仍是中國話劇舞臺的保留劇目。1959年發表的《黑奴恨》(根據《黑奴籲天錄》重新改寫)一劇,則可稱他的壓卷之作。

  《桃花扇》原是清代孔尚任編寫的傳奇劇本。1937年冬上海淪陷後,歐陽予倩和他的劇團排練演出瞭京劇《桃花扇》的改編本,借古喻今,流露瞭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1939年在桂林,他又將京劇《桃花扇》改編成桂劇演出。話劇《桃花扇》是1947年初歐陽予倩和新中國劇社到臺灣演出時,由於這時已是抗戰勝利之後,話劇本刪去瞭抗戰時期過分影射時局的部分,突出瞭正義與邪惡,愛國主義與賣國主義的思想鬥爭。話劇《桃花扇》塑造瞭一位富有反抗性格,具有堅貞愛國情操的風塵女子李香君的形象,1947年由新中國劇社首演,由歐陽予倩執導。1957年,歐陽予倩為中央戲劇學院實驗話劇院再次導演《桃花扇》,以他精湛嫻熟的導演手法,和演員、舞臺美術工作者共同創造瞭和諧統一完整的演出,體現瞭他將話劇和民族傳統戲曲的精華融為一體的思想,體現瞭他特別強調的民族感情及其表達方式,以獨特的民族風格為話劇民族化的探索作出重大貢獻。

由中央實驗話劇院演出《桃花扇》時的劇照

  歐陽予倩導演過很多話劇,由於他對中國民族戲曲有很深的造詣,故他導演的話劇有濃鬱的民族特色。他導演的戲曲,又吸收瞭話劇的某些特點,豐富瞭表現力。田漢曾稱贊說“歐陽予倩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戲曲和現代話劇之間的一座典型的金橋”,他的導演風格細膩、嚴謹。歐陽予倩一生重視改革,註意汲取外來經驗,他較早地介紹西方和蘇聯的各種導演流派及不同的藝術見解,善於汲取古今中外一切精華,為創造中國民族的演劇藝術體系奮鬥瞭一生。

  戲劇教育 歐陽予倩早在1919年就主辦瞭南通伶工學社,建立瞭更俗劇場。他在辦學過程中,破除舊的科班制度,建立新的辦學宗旨。他提出:學社是為社會致力之藝術團體,不是私傢歌童養習所;學社是要造就改革戲劇的演員,不是科班;主張男女平等,反對唱堂會。學社開設瞭戲劇專業課、文化課、音樂舞蹈課,提倡白話文,鼓勵學生閱讀進步書刊。他講授戲劇理論課,介紹外國戲劇傢和他們的作品,目的是為培養一批有新文化知識的戲劇人才,為改革戲劇藝術建立一支生力軍。他在更俗劇場的建設方面,也和舊劇場的惡習作過不懈的鬥爭,而且改革、建立瞭新的舞臺管理制度和良好的劇場秩序。

  1929年,歐陽予倩在廣州創辦廣東戲劇研究所並附設戲劇學校、音樂學校。他的辦學宗旨是“創造適時代為民眾的戲劇”以培養“學藝兼優,努力服務社會”的人才為目的,完全區別於舊科班單純培養伶人為目的的作法。學校向學生宣佈的信條:①確認戲劇為正當而重要之事業;②認清目標,決定志向;③要作有思想、有學問的演員;④要註重學校的紀律;⑤臺上臺下兩樣生活,均宜分清。

  歐陽予倩廢棄舊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采用科學的方法教授學生,制定循序漸進的課程安排,除表演課外,還設有中外戲劇理論、戲劇史、思想史、文學史、藝術修養以及外語等。同時還開設瞭戲劇文學系。

  1950年以後,歐陽予倩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他講課、排戲、編寫學術著作,總結藝術教育經驗。他提倡繼承祖國優良的戲劇傳統,邀請戲曲、曲藝界名師演員來院授課。他也聘請蘇聯的表演、導演、舞臺美術專傢來院講學辦班。他提倡戲曲和話劇互相學習,融會貫通,努力追求在實踐中創造中國民族的演劇藝術體系。在他主持下建立瞭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場及中央戲劇學院實驗話劇院,並兼任話劇院院長,為新中國培養瞭大批戲劇藝術人才,提高瞭中國話劇藝術的水平。

  歐陽予倩晚年除主持中央戲劇學院工作外,還致力於整理畢生的藝術經驗,有《歐陽予倩劇作選》、《自我演戲以來》、《回憶春柳》、《談文明戲》、《電影半路出傢記》、《一得餘抄》、《唐代舞蹈》等著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