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流行於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潮。這種思潮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強調超然於生活的所謂純粹的美,顛倒藝術和社會生活的關係,一味追求藝術技巧和形式美。唯美主義的興起是對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功利哲學、市儈習氣和庸俗作風的反抗,它受18世紀康得的美學的影響。康得把美區分為自由美和附庸美,強調審美活動的獨立性和無利害感,並力圖調和審美標準與道德、功利以及愉快之間的矛盾。康得的美學思想曾在德國的歌德、席勒,英國的柯爾律治、佩特等人的作品中得到闡發。

  唯美主義運動的倡導者是法國浪漫主義詩人戈蒂耶。他發揮關於“自由美”的思想,提出“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強調藝術的永久性,聲稱藝術本身就是目的,任何藝術以外的觀點對於藝術創作都是有害的;標榜文藝脫離社會,文藝不受道德規范的約束,提倡純粹美,追求抽象的藝術效果。這種藝術觀點後來在英國作傢王爾德的作品以及畫傢比亞茲萊為《黃色雜志》所作的插圖中得到全面的體現。英國文藝理論傢佩特更使之系統化。王爾德認為,不是藝術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藝術。現實社會是醜惡的,隻有“美”才有永恒的價值。藝術傢不應帶有功利主義的目的,也不應受道德的約束;藝術傢的個性不應受到壓抑。

  唯美主義的繪畫發展瞭一種抽象的形式美,提倡培養精細的藝術敏感性。這對20世紀的工藝美術產生瞭決定性的影響。

  唯美主義在藝術上開拓瞭各種美的領域,例如從怪誕、頹廢、醜惡、乖戾等現象中提取美,從而擴大瞭藝術表現的范圍和能力。然而唯美主義片面強調美的無利害感和美的超功利,導致否定藝術的功利性和社會作用,宣揚“藝術至上”、純粹形式主義,走上耽樂主義和反理性主義的道路。因此,唯美主義的文學藝術大多帶有頹廢傾向,成為頹廢主義文藝的一個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