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邵基

  埃及詩人。1868年10月16日生於開羅,貴族出身。早年畢業於開羅法律學校。1887年由埃及國王選派赴法國留學,主攻法律,兼學文學。1892年回國後在宮中任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被英國人放逐到西班牙。戰後回國,專事事寫作。1932年10月14日逝世。

  邵基是國王阿拔斯二世所寵信的宮廷詩人。在宮中20年間,寫作瞭贊揚埃及王室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大量頌詩以及描寫宮廷生活的飲宴詩,此外,還有愛情詩、悼亡詩、豪情詩等。1894年代表埃及出席日內瓦東方學者會議時發表的著名史詩《尼羅河流域的大事件》,以浪漫主義手法描繪埃及歷史,表達他對祖先光榮業績的崇敬,並流露出對祖國屢遭不幸的沉痛心情。

  流亡期間(1915~1919)的詩歌大多以緬懷歷史、憑吊遺跡來抒發思鄉之情。他以伊斯蘭史為題材創作的大量詩歌,都收在《伊斯蘭各國及其偉人》一書中。1919年邵基返回祖國。在埃及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下,他的詩表達瞭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願望及為此而進行的鬥爭,從而進入瞭一個新的創作階段。這一時期的作品《獅身人面獸》(1921)、《在金字塔下》(1923)等以埃及人民引為自豪的光輝歷史和山川古跡為題材,抒發他的愛國熱忱,激勵國民為建樹新的業績而奮鬥。他的詩宣傳科學,提倡教育,主張婦女解放,以期復興祖國。《大馬士革的災難》、《敘利亞的獨立》則表達他對敘利亞人民反法鬥爭的支持和同情,反映瞭阿拉伯人民團結戰鬥的兄弟情誼。詩人說,他的詩“歌唱東方的歡樂,哀悼東方的不幸”。

  邵基晚年借鑒法國古典派和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瞭《克婁巴特拉之死》(1929)、《萊伊拉的癡情人》(1931)等六部詩劇和一部散文劇,成功地將阿拉伯詩歌運用於戲劇,為阿拉伯文學開辟瞭新領域。《萊伊拉的癡情人》根據阿拉伯古代民間傳說寫成,是一部阿拉伯式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它歌頌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譴責封建禮教對愛情的摧殘。

《萊伊拉的癡情人》封面

  邵基作品以《邵基詩集》(4卷)最為著名。此外,還有散文集《黃金市場》(1932)以及早期的幾部歷史小說。

  他的詩歌想象豐富,感情細膩,音律優美,語言凝練、典雅,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他繼承阿拉伯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並不斷創新,形成獨特的風格和流派,在阿拉伯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參考書目

 穆罕默德·曼杜爾:《邵基戲劇》,開羅,1956。

 邵基·戴伊夫:《近代詩人──邵基》,開羅,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