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小說傢。生於開羅一個中產階級傢庭。1930至1934年在開羅大學文學院哲學系學習,畢業後曾在宗教基金部、文化指導部和關註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最高委員會任職。1971年起在《金字塔報》編輯部工作。30至40年代中期創作歷史小說,主要作品有《命運的嘲弄》(1939)、《拉杜比斯》(1943)、《塔伊拜戰爭》(1944)等,這些作品取材於古代埃及的歷史,曲折地反映瞭人民驅逐英國侵略軍的願望。此後他轉而描寫現實生活。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新開羅》寫於1945年,暴暴露法魯克王朝時期社會的腐敗現象。他因長篇小說三部曲《兩宮之間》(1956~1963)而聞名,它們描寫開羅一個中產階級傢庭的變遷,展現瞭1919年革命至1952年推翻法魯克王朝之間的歷史畫面。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還有《麥達格巷》(1947)、《始末記》(1949)、《我們街區的孩子們》(1959)等。60年代他的主要作品有《小偷與狗》(1961)、《道路》(1964)、《乞丐》(1964)、《尼羅河上的絮語》(1964)、《名聲不好的傢庭》(1965)等。《尼羅河上的絮語》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反映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和對前途的憂慮。7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傘下》(1971)、《卡爾納克咖啡館》(1974)、《尊敬的閣下》(1975)、《平民史詩》(1977)、《愛情時代》(1979)等。《平民史詩》描寫六代人的變遷,反映瞭作者為追求理想世界而進行的探索,是他的得意之作。他的作品想象豐富,結構嚴謹,筆觸幽默細膩。他的人物活動舞臺幾乎都在開羅,所以作者有“開羅作傢”之稱。他曾多次獲得國傢文學表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