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狄更斯

  英國小說傢。

  生平 狄更斯於1812年2月7日生於樸資茅斯的波特西地區。父親是海軍中的小職員,嗜酒好客,揮霍無度,經常入不敷出。他從小能演演會唱,常被父親帶到酒店表演節目。10歲時,全傢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起就承擔瞭繁重的傢務。他在皮鞋油作坊當學徒時,由於包裝熟練,曾被雇主放在櫥窗裡當眾表演操作,作為廣告任人圍觀,在他心上留下瞭永久的傷痕,從而產生瞭對不幸的兒童深厚的同情和堅決擺脫貧困的決心。他隻上過幾年學校,主要靠自學和深入生活獲得廣博的知識和文學素養。16歲時在一傢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走遍倫敦的大街小巷,廣泛瞭解社會。後擔任報社的采訪記者,熟悉議會政治中的種種弊端。24歲時與報社出版人霍加斯的女兒凱瑟琳結婚,由於性格和趣味上的差別,給他的創作、特別是晚年的生活帶來瞭不幸。他在采訪之餘開始文學創作。他常帶著筆記本在倫敦偏僻的角落和鄉村漫遊,為日後的創作搜集瞭豐富的素材。他一生刻苦寫作。晚年常常白天寫作,晚上被邀請去朗誦自己的作品。繁重的勞動、傢庭和社會上的煩惱,以及對改變現實的失望,損害瞭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在寫作小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時去世。

  創作 狄更斯生活在英國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大批小資產者貧困、破產,無產階級遭到殘酷的剝削而淪為赤貧。當時在英國發生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即憲章運動,給予狄更斯很大的影響,他的作品反映瞭憲章運動時代人民群眾的情緒和要求,但他始終是個改良主義者。他同情勞苦人民,又害怕革命。他抨擊資本主義制度,不斷揭露它的罪惡,但他不主張推翻這一制度。他希望通過教育和感化來改造剝削者,並依靠他們的善心和施舍來消除社會矛盾。他以生動、幽默的筆觸,真實、深刻地反映瞭生活。在他從事創作的34年中,他寫瞭14部長篇小說(其中有一部未完成),許多中、短篇小說以及雜文、遊記、戲劇等。

  狄更斯的創作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

  早期(1833~1841) 狄更斯開始文學創作時,先為倫敦的《晨報》等撰寫特寫,主要表現倫敦城鄉的風俗人情和景物、對生活的愛和憎。1836年出版瞭《特寫集》。1837年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開始在報上連載。作者通過匹克威克和他的“匹派”至友的遊歷,暴露當時英國現實生活的黑暗,描繪瞭作者心目中的“古老的、美好的英格蘭”,反映瞭作者向往不受封建壓迫和資產階級剝削的思想與樂觀主義情緒。作者還批判瞭英國的議會制度、法律、司法、監獄等,以輕松幽默的筆調描述紳士、車夫等各種人物,宣揚實施道德教育的理想。這部小說在結構上頗為松散、拖沓,但它把平民作為主人公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狄更斯的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第一個成果。

《匹克威克外傳》插圖

  《奧列佛·特維斯特》(一譯《奧列佛爾》,1838)是狄更斯第一部動人的社會小說。這時他雖然還沒有認識到社會罪惡的根源,但通過孤兒奧列佛的遭遇揭開瞭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們哀苦無告的生活畫面。奧列佛在貧民習藝所不堪忍受屈辱與饑餓,逃往倫敦,反又陷入賊窟,最後被“有德行的”資本傢挽救出來。但作者在這裡也揭露瞭資產階級偽裝慈善的面目,顯示出他當時創作思想的深度。

  長篇小說《尼古拉斯·尼克爾貝》(1839)塑造瞭資產階級掠奪者形象,揭露瞭小生產者在龐大的工業資本的排擠與壓迫下的貧困與破產。作者通過教員尼古拉斯·尼克爾貝的經歷,揭露瞭英國的教育制度的黑暗。當時所謂為窮人興辦的學校,成瞭牟利的場所,學生隻能吃半飽,鞭笞成瞭主要的教育手段。小說中隨處可以看到作者用憤懣的筆和仇恨的淚來痛斥資產階級的虛偽與貪婪。

  《老古玩店》(1841)描寫資本主義社會中小資產者崩潰的悲慘命運。作者寄予深切同情的屈蘭特老漢在倫敦的小胡同內開瞭一傢古玩店,無人光顧。老漢把一切不幸歸咎於“命運不濟”。他要跟命運作鬥爭,企圖在賭博中致富,結果反而把古玩店輸給瞭高利貸者。他和小孫女耐兒都被逐出店門。二人後來流落到瞭偏僻的鄉村,先後在苦難中死去。

  這一時期,作者在揭露社會矛盾方面不斷深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越來越深刻。但作品的基調仍是樂觀主義的,反面人物大多被漫畫化,而矛盾總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內部得到解決。

  國外旅行時期(1841~1847) 雖然狄更斯在早期的作品中已對資本主義采取瞭批判態度,但他認為英國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可以按照美國的榜樣進行改良。1841年他去美國旅行,對美國也感到失望。他在《美國札記》(1842)中揭露瞭美國社會的陰暗面:國傢機關貪污腐化,人民貧困,監獄中的囚犯受到慘無人道的對待,等等;而對黑人的奴役,更加引起瞭他的憤慨。

  長篇小說《馬丁·朱述爾維特》(1844)揭露瞭英美資產階級的互相欺詐、貪婪、偽善以及“一切為瞭金元”的基本原則。書中的主要人物約納斯·朱述爾維特是資產階級的典型代表。他小時學的第一個字是“利潤”,第二個字是“金錢”。他的父親教唆他騙人,最後竟騙到父親頭上。他罵父親是“老不死的利己主義者”,甚至要加以毒害。作者通過他的爺爺老馬丁·朱述爾維特之口感嘆地說:“背叛、欺騙、陰謀詭計、競爭、仇恨、卑鄙、虛偽、貪婪、卑躬屈膝、兄弟鬩墻、父子反目、親友相互踐踏──這些就是在生活道路上的連臺好戲。”

  1844至1847年,狄更斯旅居意大利、瑞士和法國。這一段時間的作品有《聖誕故事集》,其中包括《聖誕歡歌》(1843)、《鐘聲》(1844)、《爐邊蟋蟀》(1845)等。這幾部作品更為明顯地表現瞭作者調和社會矛盾的幻想和感傷失望的情緒。《聖誕歡歌》寫一個吝嗇的老商人史克羅奇在聖誕前夜讓他的雇工們一直工作到最後一分鐘。夜裡有三個幽靈帶他周遊全市,讓他看到窮苦人傢的善意,硬心腸的人的下場。於是他皈依瞭聖誕精神,變為慷慨仁愛的人。此後5年中,狄更斯幾乎每年都以同樣的精神寫聖誕故事,勸人為善,普天同慶。作者在《鐘聲》中抨擊瞭當時為資本主義辯護的馬爾薩斯的學說、曼徹斯特學派的自由競爭原則和邊沁的功利主義。

  後期(1848~1861) 這是狄更斯創作的繁榮時期。由於英、法革命運動的失敗,資產階級的反動勢力更加囂張,狄更斯對社會的認識不斷深化,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也更加廣闊。他著力描寫小人物的善良、溫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樂觀主義精神已被沉重、苦悶的心情和強烈的憤懣所代替。這時主要的作品有《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小杜麗》、《雙城記》和《遠大前程》等。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不斷深化;藝術風格也有瞭與前不同的特色。作者善於運用典型的細節表現人物的特征;在著力描寫小人物善良、溫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的同時,對資產階級的罪惡和慘無人道的社會制度作瞭具有強烈感染力的藝術概括。

  《董貝父子》(1848)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也是狄更斯創作道路上的轉折點。資本主義的黑暗統治使他對現存秩序的永久性發生瞭懷疑,通過道德教育可以使善戰勝惡的信念在他身上也已經開始動搖。他在憤怒和憂傷交織的心情下寫瞭《董貝父子》。作品揭露瞭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它遵循的利潤高於一切的原則。過去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善良的”資產者已不復存在。作者塑造瞭英國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主人公董貝認為自己是統治全世界的社會力量的代表,地球是專為董貝父子公司在它上面進行貿易而制造的,太陽與月亮是為瞭給公司照明才存在的,他的妻子的全部效能是給公司養個繼承人,她的死等於他丟失瞭一件小日用品。他教育兒子金錢可以買到一切。他的冷酷、驕傲、睥睨一切的態度體現瞭資產階級金錢萬能的法則。作者還描繪瞭資產階級壓抑人性的形象。董貝不準他的兒子與姐姐玩耍,剝奪他童年的歡樂。他又不準妻子與女兒接近。這些表明資產階級除瞭現錢交易之外,不承認人與人之間還有任何其他關系。

  《大衛·科波菲爾》(1850)是半自傳體的小說,它的成就超過瞭狄更斯所有其他作品。它通過一個孤兒的不幸遭遇描繪瞭一幅廣闊而五光十色的社會畫面,揭露瞭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司法界的黑暗腐敗和議會對人民的欺壓。作品塑造瞭不同階層的典型人物,特別是勞動者的形象,表現瞭作者對弱小者的深切同情。作者還企圖通過大衛·科波菲爾的最後成功鼓舞人們保持對生活的信心,極力培養讀者的人道主義觀點。這部小說最後仍以一切圓滿作為結局,表現瞭作者的一貫思想。

  《荒涼山莊》(1853)是一部色調陰沉、寓意深刻的作品。作者一開頭就以散文詩的筆法描寫瞭11月間倫敦的大霧和泥濘的道路,象征貪污、腐敗和坑害人民的英國司法機構。小說描寫瞭一件爭奪遺產的訴訟案,由於司法人員從中營私,竟拖延20年。僅訴訟費就把一對青年男女所應繼承的遺產全部花光。這場官司的結果是有關的人死的死,瘋的瘋。這部小說揭發瞭貴族和資產階級的道德敗壞,嘲諷瞭英國資產階級的議會政治、政府制度以及保守黨和自由黨爭權奪利的鬥爭。

  在《艱難時世》(1854)中,作者以漫畫的手法描繪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現象,提出瞭勞資對立的社會問題。紗廠廠主龐得貝最喜歡他的工廠冒的煙,說那是世界上最健康的東西,因為那是他的幸福的源泉。他認為對人的愛是“愚蠢的幻想”;任何窮人若有同樣聰明才智和事業心都會象他一樣地平步青雲。因此,工人本身應對自己的貧困負責。作者描寫瞭工人淒慘的生活,表現瞭他們的覺悟不斷提高的過程,也反映瞭憲章運動中擁護暴力和擁護道德力量的兩派之間的鬥爭。而作者不贊成以革命手段解決勞資矛盾,而主張用愛來調和矛盾。而在階級之間的沖突上,作者還是站在工人方面反對資產階級。《艱難時世》是19世紀重要的社會小說。約翰·羅斯金認為它是狄更斯小說中最好的一部。

《大衛·科波菲爾》插圖

  《小杜麗》(1857)是作者後期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它以象征性的手法描寫瞭馬歇爾西監獄,概括瞭整個英國社會的本質。小杜麗全傢老小因無力償還債務而先後被處終身監禁的情節,揭露瞭政府機關的官僚制度。作者塑造瞭樸實、善良、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的小杜麗的形象,作為崇高的道德理想的化身,同時也對殘酷無情的利己主義的化身的克倫南姆夫人、貪財成性的主教加斯貝、用漂亮的外衣掩蓋骯臟的靈魂的銀行傢麥多爾以及盤剝有方的房東等人,作瞭淋漓盡致的描繪。英國劇作傢伯納·蕭曾說,是《小杜麗》使他走向瞭社會主義。法國評論傢安·莫洛亞說,《小杜麗》象是一座“交織著無數情節的濃密的森林”。

《小杜麗》一書的護封

  《雙城記》(1859)在狄更斯的作品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更能反映作者思想的發展;在概括時代精神方面,它具有更大的深度和廣度。作者當時對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極為關註,眼見人民起義即將到來,他為之憂心忡忡。他既反對封建貴族階級的統治,也厭惡資產階級新貴的惡德敗行。小說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通過一個因揭發貴族罪行被監禁18年的醫生曼奈特的經歷和一個農民的小孩死在貴族的馬車之下的情節,反映瞭封建貴族對人民的迫害,預示革命必然到來。作者也生動地描繪瞭人民在大革命中攻陷巴士底獄、懲治壓迫者的場面。但作者又用寬恕的精神、自我犧牲的理想與革命暴力作對比。如貴族查理·達尼由於對本階級不滿,放棄瞭爵位和領地來到英國。在人民起義攻陷巴士底獄後,達尼被逮捕判處絞刑。卡爾登出於對達尼的妻子的愛慕,為瞭使她幸福,決心代替達尼受刑。作者把革命單純看作一種報復行為,而多少有些忽視它的社會改革內容和歷史意義。

  《遠大前程》(1861)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的小說。主人公匹普是個孤兒,由姐姐撫養,受雇於地主郝薇香傢,與地主的養女艾絲黛拉相愛,一心想成為上等人。他無意中搭救的一個逃犯在國外發財致富,為報答救命之恩,送他去倫敦接受上等教育,並讓他繼承一筆遺產。正當匹普滿懷希望之際,艾絲黛拉卻另嫁他人。同時由於逃犯就擒,遺產被充公,匹普隻好前往海外謀生。後回國與艾絲黛拉相逢時,得悉她的丈夫已死,飽經憂患的一對情人終於結為伴侶,離開瞭象征著吞噬一切的地主郝薇香的頹敗的舊宅。

  這一時期狄更斯的藝術風格也有所豐富與發展,他的作品中幽默和諷刺逐漸減少,感傷、壓抑的情緒和緊張的戲劇情節卻占瞭上風。

  晚期(1861~1870) 狄更斯晚年的處境非常不幸。由於辛勤的寫作而損傷瞭健康,與妻子的不和使他的心情十分沮喪;同時他又感到瞭資本主義危機的深重,因此,以近乎絕望的心情寫完最後一部小說《我們共同的朋友》(1865)。他把英國社會比做一個巨大的垃圾堆。亨利·詹姆斯曾說《我們共同的朋友》是狄更斯作品中最失敗的一部,“它缺乏鼓舞人心的人和事”。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作者筆下的資本主義社會已陷於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而走向毀滅瞭。

  長篇小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是狄更斯得瞭輕度中風之後才著手寫的,未及完稿,作者即已去世。這是一部戲劇性很強的偵探小說,結構嚴謹,充滿懸念。

  狄更斯的文學成就 狄更斯經常被說成是偉大的幽默傢,但更重要的是他是文學上偉大的革新傢。他描寫為數眾多的中、下層社會的小人物,這在文學作品中可以說是空前的。他以高度的藝術概括,生動的細節描寫,妙趣橫生的幽默和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塑造瞭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真實地反映瞭英國19世紀初葉的社會面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認識價值,並形成瞭他的獨特風格。他反映生活廣泛、多樣,開掘深而有力。他不采用說教或概念化的方式表現他的傾向性,而往往以生動的藝術形象激發讀者的憤慨、憎恨、同情和熱愛。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有鮮明的個性。他善於運用藝術誇張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某些特征,用他們習慣的動作、姿勢和用語等揭示他們的內心生活和思想面貌。他還善於從生活中汲取生動的人民的語言,以人物特有的語言表現人物的特點和性格。

  狄更斯的創作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氣息,他所描寫的事物似乎也都是有某種能與人物的感情、氣質相契合的“靈性”,增強瞭作品的感染力。

狄更斯的半身像

  狄更斯的文學成就對世界文學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紹到中國。1908年林紓與魏易同譯瞭《塊肉餘生述》(即《大衛·科波菲爾》)、《賊史》(即《奧列佛·特維斯特》)和《孝女耐兒傳》(即《老古玩店》)。此後,又陸續翻譯出版瞭狄更斯的多種重要作品,都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狄更斯在創作中表現的人道主義與社會批判精神以及藝術技巧,對中國現代小說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參考書目

 John Forster,The Life of Charles Dickens,1928.

 Edgar Johnson,Charles Dickens: His Tragedy and Triumph,New York,1952.

 George H. Ford and Lauriant Lane(ed.), The Dickens Critics,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