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小說傢。出生在斯克裏維亞新堡。少年時代在米蘭多明尼加派修道院做僧侶,後來為從博洛尼亞流亡在米蘭的本蒂沃利奧傢族服務。1515年法國軍隊佔領米蘭,他前往曼圖亞,成為女侯爵伊薩貝拉·貢紮加的親信。1521年法國軍隊被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軍隊所驅逐,他返回米蘭。1526年由於政治原因逃離米蘭。1528年左右投奔雇傭兵首領切紮雷·弗雷戈索。1537年愛上美貌多才的少女盧克雷齊婭·貢紮加,並寫詩歌頌她。1541年弗雷戈索被刺身死,他隨其遺孀流亡法國。15500年任阿讓主教,後來死在法國。

  他從1505年到晚年總共寫瞭短篇小說214篇,小說集前3卷於1554年出版,第4卷在他死後於1573年出版。他的小說沒有用薄伽丘的《十日談》那樣的框形結構連綴在一起,卻在每篇之前附上一信,說明講故事的人、時間、地點和場合。這些信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作者的生活經歷,是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但信中的說明並不可靠,實際上作品的題材大多來源於馬基雅維利、瓦紮裡、卡斯蒂利奧內等人的著作以及法國馬格麗特·德·納瓦爾的《七日談》,其中有古代和中世紀的史實與神話、傳說,也有當代生活中的軼事、奇聞以及民間流傳的故事。作品的故事情節,有的非常簡單,有的錯綜復雜,但沒有深刻的心理描寫,而以離奇的冒險和傳奇式的悲歡離合引人入勝。班戴洛雖然是僧侶和主教,但他的作品中愛情故事占很大的分量,其中的色情描寫甚至超過《十日談》,這也是他那個時代的風氣。班戴洛的小說對歐洲文學很有影響,莎士比亞的一些戲劇(如《羅密歐與朱麗葉》)、洛佩·德·維加的兩部喜劇和塞萬提斯的一些小說,都取材於其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