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代的石刻文,分別刻在10個鼓形的碣石上,故名石鼓文。內容是記述秦國國君遊獵的10首四言詩,亦稱獵碣。原石現藏故宮博物院銘刻館,其文字有拓本流傳。

石鼓文

  石鼓文原在歧州雍縣三畸原(今今陜西省鳳翔縣南原),唐初見於文獻,曾引起歷代史傢、書法傢和詩人的重視。原石由於屢經搬遷,再加上自然風化和人為損傷,不少文字已經剝落,其中一鼓已一字無存。石鼓文的制作年代,歷代學者有不少的考證。今中國考古界一般認為是戰國時代秦國的遺物。

  石鼓文的字體為大篆,比甲骨文、金文筆畫較簡化,但與小篆相比較,在筆畫、結體上卻要繁復些,屬於由大篆向小篆過渡時期的字體。石鼓文結體嚴謹,對它的書法藝術歷來評價很高,不少人甚至將其譽為篆法之祖。流傳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國藏的《先鋒》、《中權》、《後勁》等北宋拓本,現在日本。